- 全部
- 阿昌族
- 白族
- 保安族
- 布朗族
- 布依族
- 藏族
- 朝鲜族
- 达斡尔族
- 傣族
- 德昂族
- 东乡族
- 侗族
- 独龙族
- 俄罗斯族
- 鄂伦春族
- 鄂温克族
- 高山族
- 仡佬族
- 哈尼族
- 哈萨克族
- 汉族
- 赫哲族
- 回族
- 基诺族
- 京族
- 景颇族
- 柯尔克孜族
- 拉祜族
- 黎族
- 傈僳族
- 珞巴族
- 满族
- 毛南族
- 门巴族
- 蒙古族
- 苗族
- 仫佬族
- 纳西族
- 怒族
- 普米族
- 羌族
- 撒拉族
- 畲族
- 水族
- 塔吉克族
- 塔塔尔族
- 土家族
- 土族
- 佤族
- 维吾尔族
- 乌兹别克族
- 锡伯族
- 瑶族
- 彝族
- 裕固族
- 壮族
-
宗教因素对当前新疆和谐民族关系的影响
宗教问题历来是影响新疆安全、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一个重要因素。促进宗教和谐,发挥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对维护我国各民族之间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关系和社会稳定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
【族际和谐】民族信任的内涵、特征与实现路径
民族信任是反映民族关系状况的一个概念,是指不同民族之间相互理解与彼此信赖的一种心理态度及关系状态。民族信任具有信任主体的平等性、信任行为的目的自愿性、信任关系的多重差序性与信任模式的政策主导性等特征。民族信任具有以下功能,即具有消除民族误解的疏通功能、增进民族团结的凝聚功能、推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润滑功能,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定向功能。民族信任的实现路径是: 坚持民族平等原则,提倡各民族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包容,为促进民族信任建立共同情感基础; 坚持民族团结原则,争取各民族朝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汇聚前行,为促进民族信任建立共同目标基础; 坚持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原则,促进各民族在脱贫攻坚路上相互理解、相互帮助,为促进民族信任夯实共同利益基础; 坚持文化自信原则,促进各民族之间相互欣赏、相互学习,为促进民族信任建立提振信心的共同文化基础; 坚持民族“互嵌”理念,促进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相互嵌入”,为增进民族信任夯实共同命运基础。
-
如何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我们要在总结长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完善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深入进行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教育,深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大力宣传“三个离不开”思想,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正确认识民族和国家的关系,自觉维护国家最高利益,自觉维护民族团结。深入宣传新疆的历史包括民族发展和宗教演变的历史,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要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民族大团结好的主旋律,激发各族干部群众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的热情。
- 民族团结进步知识宣传
-
【统战知识】五、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基本格局,体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根本利益。平等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石,各民族只有一律平等,才能共同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更好地参与国家事务和地方事务的管理。只有各民族的完全平等,国家才能长期稳定和发展。
- ( 第六十八期)民族团结小知识
-
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 民族团结小知识(二)
民族团结是社会安定的政治基础和内在要求。没有民族的和睦相处,就没有社会的安定,也就没有国家的繁荣昌盛。在当今的社会主义和平建设时期,民族团结依然是我们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基本保证。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关于民族工作的小知识。
-
让民族团结互助的传统焕发时代光芒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群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许多有助于维护民族团结的传统机制。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云南省普洱市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各族群众创造了“宾弄赛嗨”民族团结互助机制,结成了“没有血缘但像亲戚一样”的民族团结互助关系。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这一机制在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助力脱贫攻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
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共情”视角
经历了从美学到心理学的理论化进程之后,共情理论逐步被运用于包括人际关系交往在内的多个领域。共情由认知共情和情感共情构成。立足于族际关系的定位,共情理论能为促进民族团结提供认知共情和情感共情支持。认知共情可以使不同民族成员了解对方以形成共识,情感共情可以使不同民族成员形成情感上的联通共振。我国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可分为教育引导与悟得生成两条路径,教育引导路径侧重于教育主体的作用,需要强化认知共情; 悟得生成侧重于主客体互动,符合情感共情的作用规律。创设共情、激发共情是新时代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内在要求,因而需要通过“想象接触”创设认知共情场域,需要通过教育的日常化、通常化、平常化引生情感共情。认知共情讲求“知”的深,情感共情讲求“情”的深,教育成效在“知”深、“情”深的基础上才会化为民族团结行动的自觉。
-
论甘肃藏区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现状及其特点
甘肃藏区地处藏彝走廊之北和古丝绸之路东端,历史上就是各民族往来交流的重要走廊。文章分别从语言、通婚、生活习俗三方面分析了该地区诸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现状及其特点,认为甘肃藏区民族关系呈现出和谐团结的总趋势,但交往交流交融的程度,不同地域之间存在差异,城市、城镇和乡村之间也明显不同。通过分析研究,文章认为,进一步推动甘肃藏区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关键在于打破乡村的传统封闭性。
- 【牢铸中华名族共同体意识 创建全国名族团结进步示范省】打造民族团结宗教和顺文化自信的青海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栏】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二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栏】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一)
希望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守望相助。守,就是守好家门,守好祖国边疆,守好内蒙古少数民族美好的精神家园;望,就是登高望远,规划事业、谋求发展要跳出当地、跳出自然条件限制、跳出内蒙古,有宽广的世界眼光,有大局意识;相助,就是各族干部群众要牢固树立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思想,各族人民拧成一股绳,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
论民族团结的社会价值
当代世界多民族国家的普遍存在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造成的既有现实。一国多族的历史与现实决定了当代各种民族问题只能在多民族国家的框架内寻求解决,而民族团结作为一种和谐的民族关系无疑是一种理想的状态,是多民族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从价值理念看,民族团结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的有机统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四个层次诠释了民族团结的内在理念及实现过程。
-
铸牢多民族国家统一的社会心理基础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整体或共同体,既由全体国民组成又由国内的56个民族组成,既是国民共同体又是多族聚合体,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策议程,就须基于这两个方面的属性,有针对性地来构建具体的推进方式,才能达成政策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