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 阿昌族
- 白族
- 保安族
- 布朗族
- 布依族
- 藏族
- 朝鲜族
- 达斡尔族
- 傣族
- 德昂族
- 东乡族
- 侗族
- 独龙族
- 俄罗斯族
- 鄂伦春族
- 鄂温克族
- 高山族
- 仡佬族
- 哈尼族
- 哈萨克族
- 汉族
- 赫哲族
- 回族
- 基诺族
- 京族
- 景颇族
- 柯尔克孜族
- 拉祜族
- 黎族
- 傈僳族
- 珞巴族
- 满族
- 毛南族
- 门巴族
- 蒙古族
- 苗族
- 仫佬族
- 纳西族
- 怒族
- 普米族
- 羌族
- 撒拉族
- 畲族
- 水族
- 塔吉克族
- 塔塔尔族
- 土家族
- 土族
- 佤族
- 维吾尔族
- 乌兹别克族
- 锡伯族
- 瑶族
- 彝族
- 裕固族
- 壮族
-
保安族浪山节
保安族人民特别喜欢浪山,一般在每年的5月下旬到6月初,人们都要带上面、油、肉、锅、帐篷等,到河边、山坡上或草坡上去郊游,过一天痛痛快快的野外生活。保安人把这俗称为“浪山节”。
-
德昂族祭天
祭天节是南省西双版纳等地德昂族宗教节日。每年农历七月择日举行,祭天时,各家携一只鸡,一壶酒到自家地里,杀鸡时,鸡头须朝上,让鸡血向天喷洒,然后,将鸡向空中抛去,并洒酒一盅,表示将鸡酒奉献给天。相传在洪荒远占,世上仅有天王和地母。他们感到很孤单。有年七月,狂风刮来一百片树叶,天王自言自语地说:“这一百片树叶,要都能变成人就好了。”果然,一百片树叶变成了一百个人,其中男女各半,这一百人就是后来德昂族的祖先,所以,德昂族人每年七月要举行祭天仪式。
-
德昂族祭鬼树
祭鬼树:在村寒的四面各有一道“鬼门”,“鬼门”附近的一棵大树被称为鬼要,德昂族群众在泼不节后的第三天,便祭鬼树。祭鬼树通常在夜里五更时分举行。届时,由二十三名成年人把一块画有龙、虎等凶恶猛兽的木板,送到鬼树旁,一边敲锣高声念经,并供上一点饭菜,然后送的人悄然离去,返回家中。送时高声喧哗是让鬼听到后退出鬼门,悄悄回家是不让鬼察觉,而跟随回家。平时人患病后,请佛爷念经驱鬼,并到鬼树下烧纸叩拜。
-
德昂族谷魂节
谷魂节,云南西双版纳等地德昂族传统农业祭祀活动。 民间认为谷种为谷娘所赐,附有谷魂特征。凡每个种收谷子节令来临,都须祭谷魂,以祈丰收。农历四、五月全寨择吉日下地撒谷种,由巫师祷告念经,妇女们喊叫“谷魂归来,守护旱地,不要让野兽践踏庄稼”。薅草季节亦须祭谷魂,全寨各户献糯米粑、米饭、菜肴、芭蕉等供品,祭司主祭时还念谷魂七子、七女之名。每月逢十五、二十三、三十日清晨,各户老人坐铺上方竹箩内要新换米饭、菜肴、经幡五色旗供献谷魂。稻谷成熟,须用新米做成饭菜,敬献谷魂、耕牛、狗、谷娘和祖先尝新。打谷时在地中祭祀谷魂,还要取数粒新谷,装入箩内特殊编制的“火牙欧”(谷魂房子)中, 接回家宅,安置于粮仓囤箩之上。旧时每天早晚用餐时都要向其祭祀祷告, 以示谷魂永住,粮食耐吃。
-
德昂族祭幡杆
祭幡杆节云南省思茅、澜沧一带部分德昂族宗教节日。每年傣历三月十五日举行。当地每个德昂族村寨中心都栽种着一棵高大的“神树”,四周再栽几棵小“神树”,并以竹篱围住,谓之“幡杆,。届时,全村老幼停止生产劳动和禁出远门,均集中到幡杆前举行盛大的祭祀神树活动。祭前每家都要制作一矛状木杆,以护卫幡杆。放矛杆时,须请人诵经,然后由各家家长跨人篱内,将头年靠在幡扞周围的矛杆取出,换上新矛杆,并用白线数根将所有长矛缠绕于幡杆上然后祈祷全村平安无事。祭祀时,将各家送的糯米粑粑集中供祭。祭祀结束,由一位懂得佛经而又德高望重的“安长”把糯米粑粑分给参加仪式的人。在祭幡杆的当天下午,所有寨门要道,要派两人看守,防止外村人畜进人,即使是亲朋来访,也不得闯入,否则认为会给全村人带来不幸,违犯者交村老酌情处罚。
-
德昂族做摆
“做摆”是德昂族人赕佛活动之一。“做摆”日期是根据村寨是否具有财物条件来决定举行的。日期不定,数年举行一次,每次3—5天。由村寨头人、家族长共同推选出“做摆”的承头人。承头人选出之后,便着手筹积资金,并到寺院拜赕佛,敬献贡品等。“做摆”之意是祈一村寨和家中人平安生活、消祛灾难。由佛爷念《长拉尼亚》经,以求大家有吃有穿,年年富有。
-
基诺族打铁节
打铁节是基诺族传统节日,即“过年”。原意为大家打铁,准备生产工具,故名。流行于云南西双版纳景洪县基诺山区。每年农历十二月内举行,具体日期不定,由各村寨父、寨母据气候节令择吉日而定。 届时,寨中的“卓巴”(寨母)、“卓生”(寨父)敲起被认为是神器的牛皮大鼓,全村人闻声聚集在“卓巴”、“卓生”家,等候分配过年的准备工作。先由村里各户凑钱买来小牛,举行剽牛祭天仪式。祭毕,各户出一男子,手持弓箭、肩背火药枪,上山捉黄嘴老鼠两只,献给寨父、寨母,作为儿女孝敬他们的节日礼物。此外,还须捉竹鼠一对,赠献村中铁匠,作为新年备耕砍树仪式的礼物和使用铁器的纪念。这些礼品有时亦事先备留。各家男主人则聚集在铁匠作坊,将鼠去皮毛洗净,取其一半以炉火烤干,捣成粉状,冲入沸水,以汤敬献铁匠,其余一半鼠肉则赠给村中长老。 节日期间,还有敲牛皮大鼓、竹简合奏、跳望、对歌、翻竹竿等活动。
-
基诺族特懋克节
特懋克节,是云南西双版纳原住民基诺族最隆重、最盛大的节日 。 “特懋克”(英文名:Te Mao Ke)为基诺语,意为“过年”。“特”汉语意为“打”,“懋克”为“大的铁”,因此“特懋克”节也称“打铁节”。 在基诺语中,特懋克的意思是“盛大的打铁节 [2] ”,是基诺族为纪念铁器的创制使用而举行的节庆。早年的特懋克节就是打铁节,一般是在农历腊月举行特懋克节。节日活动包括:剽牛仪式,祭大鼓(神鼓)、打秋千、陀螺、丢包、踩高跷等活动,或串亲访友,欢渡节日 1988年西双版纳州人大常委会根据基诺族的意愿,将特懋克节定为基诺族的年节,即过年的节日,时间为每年2月6日至8日 特懋克节虽然是基诺族全民性的节日,但昔日的节日活动都以村寨为单位举行,举庆时间由各寨的长老“卓巴”来做决定。但过节的程序和活动内容则是大同小异。 2021年5月24日,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申报的特懋克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遗产编号:X-165。
-
京族食新米节
京族传统民间文艺丰富多彩,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京族口头文学内容丰富,其诗歌占有重要地位。农历十月初十下午,各家煮新米供拜“田头公”和祖宗,然后全家吃新米饭,而且要关起门来吃,不能给外人看见。京族历史上曾被称为“安南”、“越族”,自称“京族”。
-
京族哈节
京族哈节,又称“唱哈节”,所谓“哈”或“唱哈”即唱歌的意思,是流行于广西京族居住地区的传统节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京族哈节是为了纪念海神公的诞生,京族人每年都要到海边把海神迎回哈亭敬奉,祈求人畜兴旺,五谷丰登。 京族哈节的日期各地不同, 尾岛为农历六月初九到十五,巫头岛为八月初一到初七,山心岛为八月初十到十五。哈节仪式主要有迎神、祭神、乡饮(入席、听哈)和送神等内容。哈亭是节庆的活动中心,哈节期间,全村男女老少穿着节日盛装,聚集在哈亭内外,依次举行迎神、祭神、入席、送神等仪式,民俗风情淳朴奇特。 2006年5月20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申报的京族哈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类别:民俗;编号:Ⅹ-7)。
-
怒族祭谷神
祭谷神不许妇女儿童参加。届时寨中的男子们抬着祭品到预先选定的场地,主持仪式的巫师叫人砍一枝金竹、一根芦苇和一枝青枫栎插在场上,进行祭祀,祷告谷神保佑来年庄稼丰收。祭祀完后,大家生火煮饭,和着米饭将祭品分而食之。“夸日”怒语是“敲犁头”之意,这是向雨神求雨保平安的祭祀活动,在“汝为”的第二天后举行。祭祀时,先由祭司敲犁头然后由大家轮流敲,以向雨神求雨。
-
怒族仙女节
怒族仙女节,流行于流传于云南省贡山一带怒族地区的民族传统节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怒族仙女节又称“鲜花节”,怒族仙女节的起源,一种说法是源于原始崇拜,另一说法是怒族早期母系氏族尊崇女性的一种遗俗。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举行,延续三天。节庆活动包括祭祀仙女洞并迎接圣水、歌舞求福、体育竞技三大类别。 2006年5月20日,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申报的怒族仙女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Ⅹ-24。
-
怒族山林节
居住在云南省兰坪县菟峨区的怒族(自称“若柔”人)为祭祀树林而过的节日。节期一般在树木枝叶茂盛的六、七月间举行。祭礼时要阖族参加,并排除其他民族的成员。他们集中到山上一片被视为“神林”的树林前,由巫师主持,杀黑羊祭祀,求神保护森林,免除各种虫灾、火灾等危害,使林木长得树高干粗。祭毕,就地烹羊同享。
-
鄂温克族敖包
“敖包”是蒙古语“堆”之意,原为道路与境界的标志,后来附以宗教内容,成为祭祀山神、路神的活动场所。“敖包”有旗敖包、苏木敖包,也有姓氏敖包和一家所祭的敖包。每个敖包都有所定的祭祀日期。 敖包节是鄂温克族的宗教节日,流行于黑龙江和内蒙古的鄂温克族地区。鄂温克族自治旗境内额鲁特蒙古的“胡硕(旗)敖包”,在伊敏河镇西、特莫胡珠嘎查前,“胡硕敖包”山上,每年农历5月23日为祭日。锡尼河布里亚特蒙古共同祭奉的敖包是巴彦汗山,祭祀日为每年农历5月13日。 敖包祭祀活动的大致过程是:在敖包的前方摆上供桌,喇嘛以地位的高低排座念经,群众围坐在喇嘛的两边,形成圈。念完经后,由首席喇嘛领头,群众跟在喇嘛之后,从右向左绕敖包走三圈,而后将祭品(肉、奶食、糖果、点心等)散放在敖包上,群众争先恐后分享“敖包贺希格”(汉语为敖包赏赐的吉品)。然后开始进行摔跤、赛马、射箭、沙特日(蒙古棋)等那达慕内容。 关于祭敖包有这样一个传说:从前一个夏天夜里,一个坐骡子轿车的女子,出现于一个村庄,她哭哭啼啼地大闹不休,并招来了暴风骤雨,使整个村庄人心惶惶,不得安宁。到了冬天,人们打冰洞取水时,洞口就出现了一个披头散发的女人头,吓得人们舍弃水桶慌忙跑回,同时,闹起大风大雪,人们也不得安宁。村里请萨满,凭法力捉住作怪的妖女,将其头部压在石头及土堆下面。人们深恐其日后抬起头来再行作怪,故经过这里时,都要压上一块石头,以增加分量。久而久之,形成了“敖包”(堆积之意)。为防其日后为患,因而又定期祭祀,祈求风调雨顺,四季平安。
-
鄂温克族瑟宾节
鄂温克族瑟宾节,流传于黑龙江省讷河市兴旺鄂温克民族乡的传统节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瑟宾节是鄂温克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瑟宾”是鄂温克语,意为“欢乐、祥和”,是鄂温克族人的狂欢节,部落里的男女老幼,穿上节日盛装,相聚在嫩江边的河谷草滩,共度佳节,传统的鄂温克族瑟宾节民俗活动包括:祭祀山神(或敖包),民族歌舞表演,传统竞技,游戏,野餐酒宴,篝火晚会,其风俗形态原始古朴,独具特色。 2011年5月23日,黑龙江省讷河市申报的“鄂温克族瑟宾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Ⅹ-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