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 阿昌族
- 白族
- 保安族
- 布朗族
- 布依族
- 藏族
- 朝鲜族
- 达斡尔族
- 傣族
- 德昂族
- 东乡族
- 侗族
- 独龙族
- 俄罗斯族
- 鄂伦春族
- 鄂温克族
- 高山族
- 仡佬族
- 哈尼族
- 哈萨克族
- 汉族
- 赫哲族
- 回族
- 基诺族
- 京族
- 景颇族
- 柯尔克孜族
- 拉祜族
- 黎族
- 傈僳族
- 珞巴族
- 满族
- 毛南族
- 门巴族
- 蒙古族
- 苗族
- 仫佬族
- 纳西族
- 怒族
- 普米族
- 羌族
- 撒拉族
- 畲族
- 水族
- 塔吉克族
- 塔塔尔族
- 土家族
- 土族
- 佤族
- 维吾尔族
- 乌兹别克族
- 锡伯族
- 瑶族
- 彝族
- 裕固族
- 壮族
-
兵团民俗生活变迁与民族关系研究 ——以八师石河子市为例
民俗是各族人民大众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集体创造、集体传承和集体享用的生活文化。兵团民俗亦不例外,是在履行国家屯垦戍边使命、亦军亦农亦工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由各族军垦儿女、职工群众集体创造、集体传承和集体享用的生活文化。 本文对选题的研究背景、意义和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学习、了解和综述的基础上,对兵团民俗文化生态环境进行了描述和分析,认为兵团民俗生活的形成与变化主要受其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历史背景及民俗主体构成的影响。在综合利用民俗事象与生活整体两种学术研究取向的基础上,以八师石河子市为例,从物质生产生活民俗、人生礼俗、岁时节庆民俗三个方面对兵团初期的民俗生活与今日之民俗生活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并对兵团民俗生活总体的发展态势进行了理论思考,民俗主体由“部队官兵”到“亦兵亦民”;民俗事象从“整体单一”到“复杂多样”;民俗情境从“军队模式”到“城镇模式”以及民俗生活呈现“多元交融”与“多元一体”的态势。文中最后一章运用民族学的相关理论,从“赶巴扎”、节庆互动和语言交流三个方面分析和探讨了兵团民俗生活对民族关系的影响,认为兵团民俗生活与民族关系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各民族在民俗生活中交往越频繁、越深入,民族关系就越融洽、越和谐;融洽、和谐的民族关系又进一步促进了民俗生活的互动与交融。这对强化文化戍边、文化实边、文化强边理论指导实践,对提升兵团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都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本文主要运用民俗学、民族学等相关学科知识,采用实地调查与文献资料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选取了八师石河子市区、石河子乡以及少数民族相对集中的133团、143团参与观察和入户访谈,对兵团民俗生活及其变迁态势做出了比较全面、客观的描述和分析,并对兵团民俗生活中的民族关系进行了探索。希冀通过对兵团民俗生活与民族关系的研究为民俗学、民族学领域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案例的同时切入一个新的视角,为和谐民族关系探寻一条有效路径,丰富和拓展我国民族关系研究的内容和领域。同时,为把握兵团民俗生活变迁的规律提供理论参考,进一步促进兵团乃至新疆民族关系的良性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
隆林各族自治县克长乡民族关系研究
隆林各族自治县位于广西西北部,处在云南、贵州和广西三省交界地带,克长乡位于县城东南部,有苗族、彝族、壮族、汉族、仡佬族等民族,民族关系是否和谐,关系着局部地区的稳定与各民族的发展。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专业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运用民族学的田野调查和社会学的问卷调查方法,历史与现实结合,宏观与微观结合,概述克长乡五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的关系;通过居住格局、语言使用、族际通婚、学校教育、民族意识五个社会变量分析克长乡的民族关系现状;认为克长乡的民族关系发展良好,表现为政治民主,经济交融与互助,多元文化共存,共同性因素不断增多,一个民族掌握多种民族语言、族际之间的通婚现象普遍,各民族平等享有发展民族经济、民族政治与文化的权利,团结互助,共同进步;发现克长乡的民族交往心理特点表现为各族除了喜欢与本民族的群众交往外,壮族倾向于与汉族交往,苗族倾向于与仡佬族交往,彝族愿意与其他四个民族交往,少数壮族、汉族对苗族有心理距离,当地存在一定程度的民族偏见意识;总结分析了影响当地民族关系发展的七个消极因素,它们是自然环境、历史迁徙、政府制度、民族干部发展、经济发展、教育发展和风俗习惯因素;针对这些消极因素,试图从克长乡人民政府的角度,提出了对民族关系进行调控的六个具体措施,以期为民族关系工作提供参考。
-
中学民族关系史教学研究
对于多民族国家来说,民族问题是关系到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社会稳定、边疆巩固、经济发展和国内各民族团结的大问题。民族问题的存在以及民族冲突的时有发生,是导致国际关系紧张和全球经济增长不稳定的重要因素。我国是由56个民族构成的多民族国家,能否正确处理好民族问题是关系到国家命运的大计方针。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曾经有过民族矛盾、民族分裂甚至民族间的战争,但民族之间的团结友爱、互助合作与共同发展是主流。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大国,处理好民族问题,把握住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方向,培养正确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是非常重要的。 树立正确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是我们国家每一位公民包括青少年学生都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中学阶段是民族意识的逐渐觉醒和感知时期,是民族自尊、自信、自豪意识逐渐形成时期。对中学生宣传民族政策,教育其树立正确的民族意识,感受和涵养中华民族精神,是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包括历史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因此,具体到中学历史教学来说,民族关系史内容在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本文力求将民族关系理论、民族关系史知识和民族关系教育实践有机结合,尤其注重中学民族关系史教学的应用研究,以求研究成果可以对历史教学实践有借鉴和参考价值。全文共分为三大部分:前言、正文和结语。前言包含了论文选题的由来及意义和国内外研究综述。正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对论题涉及的民族及民族关系的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二、三、四部分是本文的主体,分别阐述了中学民族关系史教学的重要意义、主要内容以及途径和方法。作者认为有效的课堂不仅是学生能获取知识的课堂,也应是学生心智培养、感情升华、品格形成的课堂。这就要求历史教师通过对民族关系史教学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归属感,把握住民族发展历史的主流方向,促进国家的稳定和繁荣发展。
-
近代甘宁靑地区的民族关系研究(1840-1949)
甘宁青地区地处我国西北腹地,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多民族聚居地区。历史上甘宁青地区民族关系的融洽与否,不仅直接关系到这一地区的政治安定与经济文化发展,也极大地影响着整个国家的稳定与长治久安。进入近代以后,伴随着国内外局势的风云变幻,甘宁青地区的民族关系也变得更加曲折复杂。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近代甘宁青地区的民族关系发展依照时间线索,划分为晚清、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三个历史时期,对于不同时期中央及地方军政势力的民族政策与措施对地区民族和民族关系产生的主导性影响,以及甘宁青各族人民间的经济与文化联系等都进行了系统的梳理。通过论述,揭示出整个近代甘宁青地区民族关系发展的趋势与特点,总结出处理这一地区民族关系的经验与教训,从而为当前我国处理民族关系问题提供有益的借鉴。论文第一章主要论述了晚清政府统治下甘宁青地区的民族及民族关系情况。首先,简要介绍了甘宁青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及各民族分布情况,说明历史上的甘宁青地区就是一个多民族杂居共处的地方,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交往中逐渐结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亲密关系。清朝统治建立以后,由于前期统治阶级主要依据“因俗而治”、“因地制宜”的原则来制定推行其各项民族政策,因而当时虽然也出现了一些导致民族关系紧张的事件,但仍基本实现了对甘宁青各族人民的有效统治。进入近代以后,随着西方列强势力的不断入侵,已经步入统治后期的清朝政府日渐腐朽,其民族政策产生的消极影响也日益突显。19世纪中后期在甘宁青地区出现的两次回民起义,就是对晚清统治者的阶级剥削、民族歧视与宗教压迫政策的激烈反抗。而起义期间及镇压起义以后,清朝统治阶级使用其“以夷制夷”手段与强制“徙戎”政策,也造成了甘宁青地区回族、撒拉族民众与汉、藏、土等民族间隔阂与矛盾的进一步加深。经过起义,近代甘宁青地区回民的分布格局基本确定,对近代甘宁青地区民族关系产生重要影响的诸马回族武装力量开始崛起。另外,这一时期受到西方列强政治、经济与宗教侵略的影响,甘宁青各族民众也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反抗殖民侵略的斗争。在给西方殖民势力以沉重打击的同时,各族人民心中自在的中华民族意识与国家认同意识也逐渐向自觉转变。为了挽救自身统治,清朝统治阶级也在国内掀起了一次又一次旨在“变法图强”的革新运动。尤其是清末“新政”,开启了近代甘宁青地区政治、军事、经济、文教等各方面的近代化转型。最后,对于晚清时期甘宁青各族人民内部,及与内地和边疆诸省人民间的经济交流、文化联系与民族融合等情况也进行了详细论述。论文第二章主要探讨了辛亥革命与北洋政府时期甘宁青地区民族关系出现的一些显著变化。在辛亥革命时期,主要是论述了当时甘宁青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反抗清朝封建统治的斗争情况,以及甘宁青地方汉回上层势力在革命中经历的“变脸”表演。对于起义中民众出现的从“反满”到“五族共和”思想的转变和马氏回族军阀势力的上升等问题都进行了详细阐述。在北洋政府时期,主要是侧重于从中央政府的民族政策以及地方各种军政势力间的矛盾与斗争角度,去论述其对甘宁青地区民族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重点分析了北洋政府在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各方面的民族政策及其效果,对于当时代表中央政权的各种军政势力、地方汉回军阀势力以及落后的复辟势力之间发生的或联合、或对抗的复杂关系也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指出,这一时期,受到回族军阀势力上升、发展的影响,以回族上层势力为核心的回汉关系与回藏关系成为构成这一错综复杂的民族关系网络中的两条主线。论文第三章主要分析了国民政府时期甘宁青地区民族关系的发展与变化。对于这一时期甘宁青地区的民族关系又主要划分为全面抗战前、全面抗战及解放战争三个时间段来展开分析。从总体来看,这一时期活动于甘宁青地区的军事政治势力更加复杂,冯玉祥国民军、蒋介石中央政府、马氏回族军阀、中国共产党与军队以及日本侵略势力都争相在这一地区扩展势力,各种军政势力间时而联合对敌,时而彼此斗争,共同左右着这一地区民族关系的变化与发展。其中,诸马回族军阀巧妙地协调了与各方军政势力间的关系,逐渐成为主导这一地区民族关系发展的核心力量。从具体来看,在各个时间段内,中央及地方各种军政势力为了实现自身的政治、军事与经济利益,各自制定实行了不同的民族政策与措施,导致了许多重大政治、军事事件的发生,给当时甘宁青各地的民族及民族关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最终中国共产党及其军队战胜了其他各种力量,把甘宁青各族民众团结在自己周围,顺利赢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最后,首尾呼应,对于民国以来甘宁青地区各民族间在农、工、商等各方面的经济交流,以及由于经济交流和近代教育发展所带来的各民族间的文化交往等情况进行了概述与分析。论文最后一部分是结语部分。主要是通过对于各个历史时期甘宁青地区民族关系的研究,总结出近代甘宁青地区民族关系表现出的主要特点及其发展趋势,并对今天我国处理地区民族关系提出可供借鉴的经验与教训。
-
民族关系的国家建构——以云南为例
民族,是人类生存和生活方式的客观实在,它既是一个实存的共同体,又是一个变动的共同体。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只要民族之间的联系一开始,就必然产生它们之间以什么方式交往的问题,这种交往的方式就构成了民族关系。 民族关系的建构,不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总的来看,呈现出一种区隔、聚合、融和的状态,或者正向运动,或者反向运动,或者同时并存,或者相互包含。区隔并非孤立,聚合也非一成不变,融和中亦有区隔,民族关系的建构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过程。 在民族国家结构中,表面上,民族关系是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实际上,主导这种关系的力量是国家,有什么样的国家导向和民族政策就会有什么样的民族关系,有什么样的民族关系就有什么样的国家命运。因此,国家需要并可以建构民族关系。 当民族还是一种区隔的社会存在时,必然主动与被动、自觉与不自觉地成为资源配置的因素。民族问题实际就是民族关系问题,说到底是一个利益关系问题。民族团结的实质,就是各民族为实现共同理想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相互认同并聚合起来的过程和状态,相对平衡的利益关系是基础。 云南民族关系建构的大势,是从区隔到聚合并向融和趋进,经历了从中央与边陲的二元互动结构关系,到近代同命运共患难而不断增强对祖国与中华民族的认同,到共和国政治经济社会同一化而产生的新的关系认同与聚合,再到向市场经济转型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重塑与新的聚合的过程,是中国民族关系历史建构和现代建构的缩影。 中国现代进程中的民族政策的选择事关重大。以云南民族关系建构研究为例,印证了现代中国民族关系建构的历程,验证了人类社会民族共同体关系发展的规律,对应了区隔、聚合、融和的理论预设,从而,更加有利于思考和选择人类和谐发展的方式,更加有利于思考和选择中国现代进程中的民族政策。
-
族群形象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以云南沾益县三道坎村和花山工业园区为例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的民族分布、民族历史、民族构成等决定了中国民族关系对社会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它关系到中国边疆的稳定、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良好的民族关系是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而影响民族关系的因素是复杂而多样的,族群形象就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本文以云南省沾益县盘江镇三道坎苗族村的苗族和花山工业园区居住的汉族的关系为例,主要从族群形象的角度,探讨了族群形象影响下民族之间的交往关系。 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绪论部分介绍了本文的选题意义、相关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难点等方面的内容;第一章主要对文中所涉及的族群、形象、族群形象、民族关系等几个名词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二章主要介绍了田野点三道坎苗族村和花山工业园区的历史沿革及现状;第三章主要论述了影响族群形象的因素---客体族群的实际情况、认识主体的主观加工、族群成员的自我认知、大众传媒等;第四章主要论述了族群形象对民族关系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第五章则提出了在塑造良好族群形象的过程中个体、相关政府部门、社会团体所能做的努力
-
当代青海海西蒙藏汉民族关系研究
当代,民族关系作为一种特殊而重要的社会关系,已成为国家政治稳定、边疆安全的重要变量。不仅如此,民族关系及其问题还是世界冲突与纷争的重要根源之一,是世界大国实现其国际战略所借重的重要工具。近年来,我国西北边疆地区民族问题十分突出,对国家政治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日益受到社会普遍关注。因此,深入研究西北地区民族关系,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蒙藏汉民族关系为研究视角,对海西民族关系发展的历史、现状及影响民族关系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西北多民族聚居区民族关系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行探讨和总结,并对构建和谐民族关系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民族是人类存在的基本形式。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等诸多因素决定了不同地域的民族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而文化是民族之根,内化为民族的集体意识,规定着民族的基本特点。民族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民族文化方面,在当今阶级斗争和意识形态日益失去政治号召力的时代,文化正成为形成社会凝聚力的核心因素。因此,从长远来看,积极构建我国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文化是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基础。同时,民族之间存在的较大的发展差距是影响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直接原因。经济发展不平衡在民族地区带来了消极的政治后果,成为影响西北边疆地区民族关系和谐发展最重的要因素。从现代民族国家建构视野来看,我国民族国家建构尚未彻底完成,特别是构成民族国家核心的中华民族未能发挥应有的民族整合作用,民族(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冲突是边疆民族危机产生的深层次原因。 普遍认为,要实现民族关系和谐发展,就要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社会生产力,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但发展民族地区生产力最重要的并不是单一地给予少数民族地区大量的资金援助以及照顾性政策,而是着眼于对民族地区当地居民自身发展能力的提升。具体而言,就是要在民族地区正在实施的工业化过程中,充分保证当地群众的工业化主体地位,创造条件使其更多地参与到现代化工业生产中,从而在民族地区的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过程中促进少数民族传统生计方式的现代化变迁;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结构的现代化转型;实现少数民族人的现代化以及少数民族文化的现代化。要不断完善民族地方治理结构和治理方式,重视和创新少数民族干部政策,发挥少数民族干部在民族关系和谐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同时,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不断丰富“各民族共创中华”的当代内涵,赋予其新的共同历史任务,不断激发少数民族的主人翁精神,在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中增强国家认同意识。此外,国家在坚持民族区域自治、文化多元并存基本政策的同时,必须充分认识到国家认同对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意义。因此,应进一步协调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大力加强国家认同培育,构建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的公民身份。
-
西魏民族关系探析 ——以与柔然和东魏的关系为例
公元528年尔朱荣发动“河阴之变”,洛阳权贵,尤其是北魏皇室遭到毁灭性的打击,鲜卑的汉化道路被迫终结,北魏甚至恢复了鲜卑化,历史看似走向了倒退。宇文泰建立的西魏在北朝鲜卑化的浪潮中,坚持进行汉化改革,积极应对当时错综复杂的民族关系,不但改变了建国之初东强西弱的局面,为北周武帝灭亡北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对后来隋唐盛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本文主要分为三章: 第一章介绍了西魏的民族关系概况。尔朱荣发动的“河阴之变”中断了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六镇鲜卑军人,纷纷进入洛阳,并且以高欢为首和孝文帝争夺最高统治权。孝武帝失败以后,西进关中,被宇文泰所杀,随后另立元宝炬为帝,建立西魏。新建的西魏政权以苏绰的“六条诏书”为纲领进行改革,不但恢复了国内经济,而且联合了当地士大夫,扩大了统治基础,国力逐步昌盛,改变了东强西弱的战略格局。 第二章介绍了西魏和柔然的关系。柔然自社仑以后逐渐强盛,“卒成边患”,其后百年间,和中原王朝时战时和。西魏时期,宇文泰坚持“北和”柔然的政策,积极和柔然和亲,基本保持了双方和平相处的状态。同时双方其他的交往方式不断。 第三章介绍了西魏和东魏的关系。高欢逼走孝武帝以后,另立元善见为帝,建立东魏。东魏基于强大的军事优势,不断发动对西魏的战争,希图统一北方,但最终未能如愿。双方还争相拉拢柔然,结为外援,给对方制造压力。 西魏时期的民族关系有两个特点,第一,内先协和,顺时而动;第二,北和东拒。通过西魏民族关系的探析,对我们处理当代民族关系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
麻江畲族与周边民族关系研究
本文分析研究了麻江县畲族与周边民族关系的现状,并总结了民族关系现状的特点,对现今麻江畲族与周边民族关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建议及预测未来民族关系发展趋势。 民族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部分,民族关系是指民族在发展过程中与不同民族之间交往、联系和影响的关系,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具有双向性、动态性,是各民族在生活交往互动的一种联系。 本文除绪论部分外,总五章。绪论部分介绍选题与写作缘由、写作方法及意义、民族关系理论研究回顾、贵州畲族研究回顾。 第一章概述了麻江县的东家人申请转变为畲族的社会背景及过程,同时展示畲族生存的自然生境、生计方式、经济社会、居住格局等现状。 第二章是对麻江县县情,畲族周边民族的介绍与概括,介绍了麻江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发展、民族分布,展示当前畲族周边的民族历史文化交往平台。 第三章分析研究畲族与周边民族关系中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中存在交流互动关系现状。政治上的关系主要体现在选举、集会、矛盾产生和处理、基层党建、基层工作等方面;经济上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市场交易的内容、主要经济来源、分配等方面;社会文化上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节日交往、朋友结识、族际婚姻等方面。 第四章发现畲族与周边民族关系存在的问题及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第五章概括了畲族与周边民族关系的特点是:1.民族之间交往频繁,关系密切;2.为民族文化上趋同性因素增多,多元发展并存;3.经济发展不均衡,贫富差距依然存在。趋势是:1.经济差距对民族关系有深远影响;2.不能避免的矛盾与共生并存的民族关系;3.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关系不断发展。
-
论法治理念在我国民族关系协调中的运用
一个社会具备良好的民族关系,必然会直接推动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的可持续性;良好的民族关系是各社会成员之间公正与平等的社会关系和价值体现。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地区开放发展的不断深入,各民族交往间经济纠纷和事务性矛盾日渐增多。在实际协调民族关系、处置相关矛盾纠纷时,因为出现了地方官员要么紧紧地抱着“花钱买平安”的思维,对提出的过分利益诉求给予尽量满足,要么一概归为“民族问题”,采取无原则退让,放弃依法处置原则底线的现象,于是乎,在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中,出现了“职业亲属”,他们开始流转于各种矛盾纠纷的聚集现场,以“亲属”的身份频繁地出现在“讨价还价”的调解场合。“职业亲属”们通过“民族身份”和“人多势众”发挥的“助力”与“压力”方式,一方面帮助纠纷当事方的少数民族群众取得了一定的利益,另一方面给自己获得了丰厚的金钱回报和“良好声誉”;同时,在不少少数民族特色经营项目中,出现了“行业协会”,通过缴纳会员费、管理费的方式,以达到划片垄断经营、谋取利益最大化的目的,直接导致了利益要挟公开化、冲突解决金钱化、普通纠纷严重化的恶性循环,最终损害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在定范围内,出现了对特定群体的“拒住、拒食、拒载、拒卖、拒医”现象。 因此依法妥善协调民族关系,让民族关系协调真正走上法治化轨道,十分严肃地摆在民族工作者和研究学者的面前。无论从世界范围来看,还是从历史进程分析,民族关系一直以来都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息息相关;民族关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公平、公正程度,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繁荣状况。在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良好的民族关系不仅能够保持社会的稳定,还能够促进民族间融和交流,有利于资源互补和产业良性互动,增加经济繁荣程度。近年来“稳定需要”、民族观念淡薄、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社会管理难等等现象被虚借民族群体的名义影响到了社会关系的发展,一些偶发事件被衍生为民族问题。这些现象和问题处理不当,往往就会引发恶性的群体事件,产生负面的连锁反应。在民族关系中,应当加强法治化管理理念,解决目前困扰民族关系协调中索赔金额越来越高、索赔人员越来越多、以民族身份加以要挟、通过媒体断章取义、职业索赔队伍日益壮大等等具有“利益要挟公开化、冲突解决金钱化、普通纠纷严重化”的恶性表现。让民族间更好地融合,以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伟大目标。
-
积石山县和谐民族关系构建研究
和谐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民族关系的和谐包括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和谐、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和谐和民族内部的和谐。和谐民族关系建设就是把“和谐”二字加入到民族关系的本质中,运用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自治区域制度来建造民族与民族之间、民族内部的和谐局面。 积石山县是一个多民族自治县,其民族分布、宗教信仰、民族文化、风俗习惯呈现多样性和复杂性。在积石山县民族关系中提出“和谐”的要素,是对积石山县各民族的语言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经济利益多样性的承认和尊重,也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在共同利益和目标基础上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等统一性的强调。 积石山县的民族关系已趋于和谐,但在历史、经济、文化、宗教等因素的影响下,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民族自治地区其政治、经济、文化相对于沿海发达地区落后,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加大对民族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投资力度,提高民族地区的人文素质,引导民族文化在建设民族关系和谐中的积极作用,最终实现人、民族、国家之间的和谐新局面。和谐民族关系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积石山县建设和谐的民族关系,使各族人民对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深刻的认识,加强各族人民的凝聚、团结、和谐,使各族人民在党中央的号召下积极、活跃地投身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
-
甘南州回藏贸易中民族关系研究 ——以夏河县为例
甘南藏族自治州作为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之一,民族众多,宗教信仰各异,各民族交往频繁,民族关系复杂,民族间极为活跃的商业贸易成为当地各民族不断交往、交流、交融的的基础。本文所涉及的夏河县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西北部,曾为安多藏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凭借其特殊的地理优势和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在西北地区民族贸易发展中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在学术界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世居夏河县的民族中以藏族人数最多,其次是汉族,再次就是回族。藏族与回族是当地具有特殊关系的一对民族。虽然,这两个民族有着不同的生产方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语言和文化背景,但是在历史悠久的回藏贸易中,两民族却一直保持着特殊的经济关系,并且以这种经济关系为中心,在文化、生活、社会等各个方面产生着广泛的联系。夏河县回藏贸易的兴起与发展在促进当地不同民族间商品流通、文化交往、以及和谐民族关系的构建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这种民族间特殊的商业活动被学术界一致公认为是沟通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之间,农、牧经济文化类型的最有效的途径,其历史意义在于它以和平的方式促进了甘南地区各民族间利益上的共赢,促使各民族在社会生活中缔结更深层次的关系。历史上,当地回藏民族在商业贸易活动中既有相互依赖、相互学习的一面,也有分歧和冲突的一面。研究回藏贸易中形成的民族间相互作用、“互补共生”的有效机制,对于研究当地民族发展与构建和谐民族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对夏河县地区的实地考察,通过掌握当地回藏贸易历史发展沿革的第一手资料,对夏河县回藏贸易发展及其历史意义进行简单梳理,对回藏贸易中民族关系产生的动因和民族关系发展中重要变量加以分析。同时,在这基础上,试图对甘南州藏族自治州的民族关系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行思考并提出建议。
-
民国时期拉卜楞地区民族关系研究
历史上的拉卜楞地区是安多藏区以拉卜楞寺为中心的藏传佛教文化区,它包括今天青海、四川的部分藏区和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大部分地区。进入民国以来,在复杂多变的背景下,拉卜楞地区开始了缓慢的近代化进程。这一时期,拉卜楞寺院集团势力的政教合一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成为安多藏区最大寺院集团。拉卜楞地区作为以藏族为主体,回、汉、蒙古、土等多民族聚居区,面对民国时期错综复杂的政治形势,在民国中央政府和地方军阀的权力博弈的漩涡和缝隙中,有效整合传统“政教合一”的社会资源,一定程度主导着对这一地区的治理和控制,使这一时期拉卜楞地区的多元民族关系格局趋于形成,民族关系相对和谐。 研究民国时期拉卜楞地区多元民族关系格局形成的历史背景,梳理这一时期多民族交往和互动的内涵和实际状况,分析民族关系的特点,探讨多元民族格局产生的社会文化要素,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有利于推动新型民族关系的构建与发展。
-
长治久安视域下促进新疆大学生民族关系和谐共生研究 ——以乌鲁木齐6所高校为例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尤其是十八大召开以来,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新疆作为我国今后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在我国今后的经济发展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新疆高校地处祖国西部边陲,长期以来始终处于反分裂反渗透的前沿阵地。各民族大学生之间民族关系能否和谐是否共生,不仅关系到新疆的和谐与稳定,而且关系到中央提出的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战略的实施。客观分析新疆高校各民族大学生之间交往交流与交融的现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促进新疆高校各民族大学生民族关系和谐共生,关系到各民族大学生能否服务新疆服务国家核心利益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本论文围绕着民族关系的相关理论,结合新疆高校的特殊实际,力求各民族大学生民族关系和谐共生,成为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两大战略实施的中坚力量。本论文主要围绕四个问题展开的。首先,通过引言部分,分析了选题的学术背景及目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文献综述及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其次,阐述了新疆长治久安思想,结合本论文的实际对民族关系和谐共生概念进行界定,并分析了长治久安与新疆大学生民族关系的内在关系;再次,分析了新疆各民族大学生之间关系的特点,并结合调查问卷及访谈,对新疆大学生民族关系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成因分析;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结合新疆高校的特殊实际,从社会环境、学校教育与管理、家庭环境影响与教育、个人自我教育四个方面促进新疆各民族大学生民族关系和谐共生。 通过以上调查分析,笔者认为新疆大学生民族关系整体上是和谐融洽、和睦共生的。各民族大学生思想主流是积极、正确的,他们高度认同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共同聚居和开发的地方,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合作与各民族之间的共同利益,坚决反对“三股势力”的分裂行径,支持推行双语教育等措施来促进各民族同胞之间民族关系和谐共生。虽然改善民族关系的态度是积极向上的,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
壮瑶民族关系史的象征:广西田林祭瑶娘和祭瑶王仪式
广西田林县弄光屯和那合屯都是以壮族人口为主的村落,几百年来这两个村落每年都要举行祭祀瑶族祖先的仪式。弄光屯每年的正月二十五都会聚集全村老少举行祭瑶娘仪式,祈求新的一年五谷丰登。那合屯每年的正月十九举行祭瑶王仪式,祈求瑶王保佑村民健康平安。本文通过对祭瑶娘和祭瑶王仪式的调查研究,综合运用民族学、人类学、宗教学、社会学等相关理论,从多学科角度分析祭瑶娘和祭瑶王仪式的象征意涵和功能。并且进一步挖掘出祭瑶娘和祭瑶王仪式所体现出的壮瑶民族关系的发展脉络。本文综合地考查祭瑶娘和祭瑶王仪式的发展现状,探讨了传统仪式传承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国家在场对仪式发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