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 阿昌族
- 白族
- 保安族
- 布朗族
- 布依族
- 藏族
- 朝鲜族
- 达斡尔族
- 傣族
- 德昂族
- 东乡族
- 侗族
- 独龙族
- 俄罗斯族
- 鄂伦春族
- 鄂温克族
- 高山族
- 仡佬族
- 哈尼族
- 哈萨克族
- 汉族
- 赫哲族
- 回族
- 基诺族
- 京族
- 景颇族
- 柯尔克孜族
- 拉祜族
- 黎族
- 傈僳族
- 珞巴族
- 满族
- 毛南族
- 门巴族
- 蒙古族
- 苗族
- 仫佬族
- 纳西族
- 怒族
- 普米族
- 羌族
- 撒拉族
- 畲族
- 水族
- 塔吉克族
- 塔塔尔族
- 土家族
- 土族
- 佤族
- 维吾尔族
- 乌兹别克族
- 锡伯族
- 瑶族
- 彝族
- 裕固族
- 壮族
-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项基础性工程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但在诸多实施方案和政策举措中,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蕴涵着较为特别的意义,对于全方位塑造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共同性具有无以替代的作用,因而可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项基础性工程。然而,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面临着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多样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的不平衡性、少数民族群体运用能力参差不齐等挑战,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基础性价值。为此,须立足规划制定、战略衔接、法制建设、投入保障等层面,构建形成一套旨在以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系统谋划。
-
国家通用语言教育政策获得感影响因素——基于湖北省W市西藏中学的调研
在内地民族班(校)实施普及国家通用语言的教育政策,进一步提升政策获得感,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基于湖北省W市西藏中学的问卷调研数据,从“主观感受和客观所得”两个方面分析内地民族班(校)学生的国家通用语言教育政策获得感。研究表明:样本学校中学生的国家通用语言教育政策获得感总体较高;政府的政策宣传和投入、学校投入力度、学校环境和教师行为对于提升内地民族班(校)学生的国家通用语言教育政策获得感有着重要影响。为此建议:加强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教育政策研究,完善配套制度;加大政府投入和学校支持力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资源与环境整合力度。
-
国家认同是怎样进行的——宗教认同和国家认同关系研究
个人信仰的相似性和族群文化的一致性构成宗教认同,命运的相互依赖性和文化的相互结合性构成国家认同。在我国社会生活平等的不分层结构融合模式里,作为各民族"参与式"的国家认同在其形成过程中,"各民族的相遇"乃是不可避免的谁也不能逃脱的现实。这就需要以国家认同来表达和描述各民族相遇的认知结果。宗教认同向国家认同的转变的"文化适应"突出表现为习惯和传统构成权威的宗教认同让位于法律和道德构成的国家认同。
-
国家认同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团结是国家认同的生命线,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的主导叙事。我们所理解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该是一种国家认同的表现形式。从国家认同层面理解中华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命运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内涵,有助于各民族树立正确的国家、公民、法制意识,从而正确认识公民与民族成员的关系、民族与国家的关系,增强公民的国家认同和国家自豪感,自觉维护国家的统一。
-
国家凝聚力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
国家凝聚力是由国家认同、政治认同而生成的聚合力、向心力和实践力,是现代民族国家存续与发展、民族振兴与强盛的内在驱动力,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的价值归旨。国家凝聚力视域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强调民族文化认同对国家政治认同的固基以及民族凝聚力服务于国家整体的政治功能,推进民族凝聚力向国家凝聚力的飞跃。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要素"五个认同",由民族到国家、从文化到政治塑造着民族成员对民族国家的情感归属、利益聚合与价值共识,对国家生成与共享统一的理想、目标、利益具有重要的激活、释放与凝聚功能。从历史认同、政治认同、利益认同、文化认同、交往认同等维度,系统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拓展国家凝聚力建设的实践路径。
-
国家疆域: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基础
国家疆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存在的前提和建设的基础。从历时性角度来说,春秋战国为秦汉统一王朝、三国两晋南北朝为隋唐、五代十国宋辽金夏为元朝、明清民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疆域,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疆域是各区域各民族在长期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共拓的国家疆域;从共时性角度来说,边疆中心行政区划一体化、边境管理深入边境村庄、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边民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建设等,表明国家疆域是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在兴边、通边、固边、强边过程中共建的疆域;从历时性与共时性相结合的角度来说,边境管理从关注传统陆疆到陆海空并重、从被动管控到开放与管控相结合、国界从相对模糊到日益清晰等,表明国家疆域是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共促边境管理现代化的疆域。这就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所有成员营造了家与国,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国土资源,奠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内涵的物质基础,因而国家疆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基础。
-
国家建设、现代性与民族学知识生产
无论在西方还是中国,民族学知识都有很强的政治性。民族学学科中国本土化过程,始终与现代中国的国家建构紧密相连,由此生成了学科自身的独特气质。新时代民族工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民族学学科建设要以创新方式回应这种要求,需要把现代性和国家视角带回民族学研究,探索民族学视角下对现代性问题的知识关照,以及基于民族学的国家理论,从而确立新时代中国特色民族学的知识主体性。
-
国家建构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国家建构是各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政治前提。西方"一族一国"的民族国家建构道路并不符合中国的国情,当代中国国家建构的核心议题是如何在多民族的背景下形成一个超越族际差异的共同体认同。因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本体"建设,坚定道路自信、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从而加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就成了破解这一核心议题的关键所在。
-
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
培育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反分裂、反渗透"的自觉性、提高边疆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特殊意义和现实价值。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应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确对待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能力等方面进行探索。
-
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影响因素及应对之策——基于安全的视角
边疆民族地区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家治理的重要议题,也是影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因素之一。综合分析国际干扰和地缘政治的外因搅动、半径发展制约下的内边失衡、远离国家的边地实在社会、非传统安全因素的滋长、极端思想与宗教渗透造成的认知迷离等要素,有助于认知和把握边疆民族地区安全议题。而治理跟进则要基于"外部冲击""发展差异""治理能力""社会风险""国家认同"五个维度,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缓和外部冲击、缩小发展差异、提升治理能力、有效防控风险、强化国家认同。
-
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述评
文章主要利用文献分析法,通过对在中国知网中以"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搜索到的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发现目前学界针对此主题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同时也存在研究时间短且理论成果较少、可操作性策略较少,对具体实践指导性有所欠缺、研究对象侧重高校学生而忽略边疆民族地区普通民众、个案涉及面小,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不突出、学科分布单一缺乏整合,学科结构有待调整等五方面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简要作一展望。
-
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关切、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
边疆民族地区以其独特的地理区位、多元的民族成分、复杂的宗教信仰等因素,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地区。铸牢边疆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提升"五大认同"和立足"两个大局"的时代关切。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又面临着物质保障相对落后、智力支持有待提升以及治理方式需要优化等现实困境。为此,需要通过加强共有资源建设和整合搭建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平台、创新文化交融方式搭建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交往平台、树立政治共同体意识搭建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治理平台。
-
边疆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推进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人心根基。边疆民族地区在我国维护边防巩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等领域处于前沿阵地。我国的边疆民族地区具有区域位置重要性、民族成分多元性、宗教信仰多样性等特殊性,为此,是我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的重点与难点地区。本文立足于边疆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全面论述了边疆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与建议。
-
边疆民族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辩证逻辑
边疆民族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呈现为一组辩证互动的逻辑。实现高质量发展,能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具体路径,它可以使边疆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真正体验得到平等性、同一性和共享性,从铸牢中华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共同体意识等维度来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又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推动力,它能使边疆各族人民凝聚共识、统一力量,通过政治建设稳定性的增强、经济建设协同性的提高、文化建设凝聚力的增加、社会建设有效性的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整体性的提高等,为边疆民族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推动力量。
-
边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现实困境与实践创新
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正确处理民族关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在当代中国,加强边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对于维护边疆稳定、实现民族团结和中华民族复兴具有重要意义。进入新时代,边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迎来了难得机遇,也面临诸多现实困境。本文通过推进理论创新、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式、加强制度建设,实现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时代化、民族化、现代化和制度化,构建新时代边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实践创新的可行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