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 阿昌族
- 白族
- 保安族
- 布朗族
- 布依族
- 藏族
- 朝鲜族
- 达斡尔族
- 傣族
- 德昂族
- 东乡族
- 侗族
- 独龙族
- 俄罗斯族
- 鄂伦春族
- 鄂温克族
- 高山族
- 仡佬族
- 哈尼族
- 哈萨克族
- 汉族
- 赫哲族
- 回族
- 基诺族
- 京族
- 景颇族
- 柯尔克孜族
- 拉祜族
- 黎族
- 傈僳族
- 珞巴族
- 满族
- 毛南族
- 门巴族
- 蒙古族
- 苗族
- 仫佬族
- 纳西族
- 怒族
- 普米族
- 羌族
- 撒拉族
- 畲族
- 水族
- 塔吉克族
- 塔塔尔族
- 土家族
- 土族
- 佤族
- 维吾尔族
- 乌兹别克族
- 锡伯族
- 瑶族
- 彝族
- 裕固族
- 壮族
-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校园文化研究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全世界都面临着认同话语的剧烈变革。此外,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我国的民族工作也随之进入新时代,呈现出新特点新态势。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历史重任,因此,培育并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事关国家长治久安。教育者构建各种校园文化情境,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其中,有利于大学生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于心并自觉外化践行,这是高校提高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效的实践细化。本选题研究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逻辑,展开研究。在理论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校园文化的基础之上,通过实地调查分析当前“融入”工作的实践形态,总结经验,找出问题,最后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一是理论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校园文化,这是本选题研究的逻辑起点。首先,主要基于学术界已有的学术成果,从中华民族共同体出发,科学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与外延;此外,在高校校园文化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分析高校校园文化的基本特性与主要功能。这主要从应然层面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其次,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校园文化的必然性进行学理分析。主要从理论上解答“为何要融入”这一问题,重点分析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意蕴,以及高校校园文化为何能为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重要载体。这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校园文化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二是分析当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校园文化的现状,这是本选题研究的难点所在。通过文献梳理、实地访谈及观察,剖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校园文化的当前实践形态,总结经验,找出问题,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三是提出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有效地融入到高校校园文化的对策,这是本选题研究的重点和落脚点。根据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校园文化的现状剖析,针对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改进对策,即树立“融入”工作的先进理念、选择“融入”工作的有效途径、构建“融入”工作的长效保障机制等。
-
政治文化视角下民族地区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以内蒙古大学为例
整个国家和社会的繁荣统一离不开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各族人民全力以赴、共同努力,为实现我们今天团结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的形成贡献了不可小觑的力量。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事关民族团结、国家统一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命题,而民族地区的特殊性使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面临一定的挑战。我国少数民族人民大多生活在民族偏远地区,地处国家边疆,其战略地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民族地区的特殊性也使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受到来自国内外消极因素的干扰。民族地区大学生长期生活在民族地区,部分大学生由于受到国外三股势力的不良影响以及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特殊性等方面的约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的过程造成阻碍。而作为推动国家统一的后备力量、维护民族团结的主力军的民族地区大学生,推动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就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本文首先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概念、理论基础进行了分析和整理,选取了内蒙古大学的本科生及研究生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以政治文化的角度,从政治认知、政治情感与评价、政治态度、政治社会化这四个方面,具体分析了当前内蒙古大学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状,并剖析其面临的挑战及原因。在此基础上,结合民族地区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深化民族地区大学生的认识,探讨更进一步的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的对策及建议,使民族地区的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肩负的对国家、民族地区的责任,不断地挖掘自身的价值,更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
-
“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疆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每一位中华儿女必须具备的意识。新疆高校大学生是祖国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是民族地区发展的生力军,培育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新疆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一带一路”的经济核心区。新疆高校大学生民族成分复杂,他们有普通大学生的特点也有特殊性。新疆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有其特点。中国进入新时代,新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征程上,在“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的历史背景下,研究新疆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以理论概述“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疆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为前提,以调查实证研究为基础,深入分析新疆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现状,把握新疆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成就、出现问题及原因,进而探讨培育对策。本研究主要分三章论述:第一章:“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疆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理论概述。该部分主要剖析了“一带一路”和新疆的战略地位,厘定共同体与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疆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等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对“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疆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目标、内容、意义等做了阐释,从而为后文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二章:“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疆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现状分析。该部分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实证研究,了解当前新疆高校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状及培育现状,在把握好积极态势的同时深度透析存在的问题及其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为探究新疆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策略提供客观依据。第三章:“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疆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对策探讨。该部分是针对第二章研究出的新疆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存在问题及原因提出可行性对策。从提升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质量,增强学生认同自觉性,优化学生家庭生活环境,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决抵制和打击“三股势力”渗透和西方“西化”“分化”图谋五个方面探讨新疆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问题的对策。
-
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研究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是休戚与共、相互依存的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高度肯定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我国56个民族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强大精神动力的引领下,不断发扬伟大民族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不懈奋斗。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我国民族地区的高素质人才,他们的思想、认知和行为不仅关乎自身的发展方向,还会在民族群众中产生示范效应。可以说,少数民族大学生是一颗颗传播民族精神的火种,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能为民族地区的发展和祖国的繁荣添砖加瓦。由于自然、历史、家庭经济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和全球化、信息化的冲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历史观都呈现出独特的特点。因此,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本文从五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章对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进行论述,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对研究方法和调查问卷的设计进行概述;第二章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概念和考察维度进行界定;第三章分析了新时代背景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论述了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重要意义;第四章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等方式分析当前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党和国家整体上认知状况较好,能够较为理性的对待民族问题。但是由于社会宣传力度不够、学校教育缺乏创新、家庭经济状况差异等因素的影响,极少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还存在狭隘民族意识和民族自卑心理,这给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带来了挑战。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没有树立起“五个认同”意识,缺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性认知,有认知和行为选择脱节等问题;第五章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社会层面、学校层面和个人层面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其中,党和政府要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教育,加大宣传力度,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学校要从少数民族大学生实际出发,完善教育内容、提高教师素质、创新教育形式、加强人文关怀,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同时,广大少数民族大学生要自觉坚定理想信念,努力学习文化知识,积极投身实践,为国家的繁荣富强积极做出自己的贡献。
-
铸牢南疆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问题是影响新疆发展与稳定的深层根源。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民族、宗教格局,铸牢南疆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维护祖国统一、新疆稳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南疆高校大学生作为知识分子,是祖国未来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上扛着南疆地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及民族团结的重任。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当前南疆高校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国内外敌对势力,“三股势力”等严重影响着南疆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对南疆高校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南疆地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带来极大的威胁。所以,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急需铸牢南疆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不仅是历史文化共同体,还是政治法律共同体。南疆高校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问题不仅是一个传统向现代的转型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发展的方向来看,南疆高校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应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要培养以人为本和系统教育的理念,整合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相关内容,不断地开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与历史教育,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法治意识教育,不断强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在教育方法上,综合运用多种手段,遵循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集中学习教育与日常教育相结合,运用传统方法与现代手段相结合的原则;健全相关教育机制,优化教育资源,继续推行混合编班,推进落实“民族团结一家亲”、“三进两联一交友”活动,并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
广西高校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层面形成的具有一致性和共识性的集体身份认同。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宣传的核心。当前,广西高校学生“五个认同”意识不断强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不断深化,各族学生交流交往交融不断加强,但由于受信息时代多元文化冲击、敌对势力的破坏以及高校自身培育体系不够完善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广西高校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仍存在培育资源整合不足、中华民族“共同性”培育不足的情况。因此,对广西高校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开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要建立和完善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合力育人体系,抓好合力育人体系组织制度建设,在教学、文化、服务和组织层面形成培育合力;加快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资源整合,优化社会培育环境,联动有效的培育载体,建立和完善资源整合的保障体系;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树立典型示范、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活动育人功能,加强高校中外优秀文化交流互鉴,从而促进广西高校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不断向前发展
-
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状与教育路径研究 ——基于四所高校大学生的数据分析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根本方向,高校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主阵地,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当前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部署。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与希望,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有效的增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意识和民族团结意识。本研究的目的是了解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共同体意识的现状,探讨高校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路径问题。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选取甘肃省和青海省四所大学的595名(N汉=173,N少=422,M年龄=20.4)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状,了解了高校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途径,检验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人口学变量(性别、民族、院校类别、家庭所在地、住宿情况、文化程度)上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女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显著高于男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汉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显著高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3)非民族院校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显著高于民族院校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4)父母亲的受教育程度与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显著的正相关;(5)混合住宿的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显著高于非混合住宿的大学生;(6)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途径存在院校差异,具体表现为民族院校的力度显著高于非民族院校;(7)学校思政课程、学校新闻媒体、学校主题教育活动与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在本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的基础上,本研究为高校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了若干路径。第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的主渠道作用,明确思想政治教育课的目标、内容,不断优化教学方法。第二、加强新闻媒体的宣传力度,通过精选新闻媒体的内容、培训新闻媒体的宣传人员、拓展新闻媒体的宣传途径。第三、增强主题教育活动的感染力,充分利用节庆活动渲染气氛、邀请相关专家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专题讲座、注重团支部、党支部的宣传优势;第四、优化教育资源,扩大民汉合校、合班、合宿,促进大学生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基于对以上研究数据分析的结果与讨论,本论文得出以下结论:1.大学生整体具有积极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性别、民族、学校类型、家庭所在地、住宿情况、父母亲不同文化程度上存在显著差异。3.加强各民族大学生交流交往交融,对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积极的促进作用。4.加强学校思想政治课成效、加大媒体宣传力度、开展学校主题教育活动对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促进作用。本研究采用实证研究方法,考察了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状与高校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途径。研究丰富了当前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内容;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西北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状;研究提出的教育路径,对各高校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
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
随着我国各民族之间不断地交往、交流、交融,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研究逐渐成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创新成果,少数民族地区和民族院校也越来越重视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这也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民族院校教育实践的必然结果,也是今后高校学生培育的重要内容。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未来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力量,对其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立足于民族院校,主要研究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现状,并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文章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概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基本理论,阐明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念、内容及特点,以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与民族理论、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为基础,详述了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必要性。第二部分基于国家民委六所民族院校的问卷分析,准确把握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状况,从少数民族大学生高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及网络教育等方面探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层次的分析。第三部分提出了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原则与路径;加强培育的三个原则、三个内容以及七种培育路径;即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觉性、强化教育工作者立德树人的责任和使命、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校内外协调机制、缩短经济文化差距、拓展社区宣传渠道、掌握和处理好涉及民族问题的网络舆情和重大风险、抵御境外宗教渗透和防范宗教极端思想侵害、防范各种社会思潮的不良影响。
-
少数民族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 ——以甘肃省积石山县为例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立场出发,提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命题,从此,掀起了一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热潮,并成为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9月召开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行动指南,为今后的民族工作指明了正确方向、明确路径。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新时代民族工作新思路,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及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国情,确定了处理民族工作是国家发展的重要举措。华夏大地,各少数民族地区存在共同特征,民族成分复杂,少数民族多,宗教信仰现象普遍而且信教群众多,教育相对其他地区落后,在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下,部分少数民族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薄弱。青少年一代有理想、有干劲,敢想敢做,是民族地区的希望和未来,是民族地区繁荣发展的内生动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努力奋斗,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一位中华儿女都不能缺席,少数民族青少年更应如此。少数民族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重要举措,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稳定,为实现民族复兴筑牢心理基础,也是青少年成人长才的客观需要,有利于使青少年成为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生力军,这是党和人民对青少年的期望和要求。同时,加强少数民族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提升少数民族青少年的民族凝聚力、增强少数民族青少年民族团结意识、促进民族地区繁荣发展、维护社会长治久安的客观需要,也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输入新生力量的客观要求。因此,培育少数民族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迫在眉睫。本文以甘肃省积石山县少数民族青少年为研究对象,以培育少数民族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目标,通过对积石山县少数民族青少年实地调查,采用发放问卷、访谈和实际观察的方法,调查积石山县少数民族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现状,系统分析少数民族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困境,最后提出有效培育路径,全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理论概述。对青少年、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四个概念进行界定,在界定清楚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比较细致地论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基本要素和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重要价值,夯实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二章是甘肃省积石山县少数民族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现状调查。对本次调查的样本概况做了比较详细的分析论述,并从调查问卷、访谈数据和观察所得中分析少数民族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第三章是少数民族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困境的分析。通过对调查问卷、访谈数据和观察所得的样本进行分析,对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凝练,主要从青少年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四个层面进行分析。第四章是少数民族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有效路径。主要从甘肃少数民族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加强青少年学习和认识能力、增强家庭教育作用、完善学校教育方式并丰富教育内容、强化社会培育功能等方面提出有效可行的培育路径。
-
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族工作总部署,这是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新思想、新理念的集中反映,也是我国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好民族工作必须坚持的指导方针。立足新时代,深入系统研究该理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首先,文章从历史延革的方向分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它是伴随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而形成的;从社会历史形成条件来看,它的形成主要包含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精神等五个方面。其次,本文梳理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从“树立”到“培育”再到“铸牢”的发展过程,总结了该理论在尊重民族“多元”的基础上,是更强调中华民族的“一体”意识,其核心是各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同时论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的必然趋势、是各族人民的历史选择,也是维护国家统一、进一步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精神基础和理论指南。再次,本文从党的领导、理论基础、经济保障、法律保障、制度优势五个方面阐述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利条件。同时从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分析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不利因素和存在的问题。从国际方面来看,主要包括国际民族关系的影响、国际上“三股势力”的负面影响、西方反华势力意识形态渗透等,从国内方面来看,主要包括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不到位、各民族文化交融交流不深入、宣传教育方式方法不能与时俱进等几个方面。最后,文章着重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法制五个维度探讨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路径,确保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各族人民唇齿相依、守望相助、命运与共的共识。在政治维度,要进一步强化各族群众的国家认同、党的认同、制度认同;在经济维度,要夯实经济命运共同体意识;在文化维度,要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意识;在社会维度,要强化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在法制维度,要强化社会主义的法制保障优势。
-
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
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民族复兴的时代新人,肩负着少数民族地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任。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既是当前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部署,还是高校民族观教育的重要体现。本文在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内涵、特点、目标、内容等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新形势下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面临的机遇挑战进行研判,并针对机遇挑战提出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性的对策。文章分为以下三个章节:第一章是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理论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理论分析主要从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内涵、特点、目标、内容等进行理论分析和价值定位。当前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既是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需要,也是增强高校安定团结的需要,更是营造和谐稳定社会环境的需要。其内容构成包含“中华民族共生共存意识、中华民族共建共享意识、中华民族团结统一意识、中华民族交往交融意识、中华民族民主法治意识”等五个方面。通过培育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而坚定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维护民族团结进步的责任感使命感,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文化自信的坚定性和自觉性,进而实现各民族大学生更加友好密切的交往交流交融。第二章是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机遇挑战。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机遇包括,党对民族工作的高度重视提供了战略性机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动力性机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提供了引领性机遇,少数民族地区快速发展提供了保障性机遇;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挑战包括,面临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挑战、面临西方思想文化渗透的挑战、面临民族文化多样多元的挑战、面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挑战。第三章是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对策探析。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面临机遇与挑战的情况下,如何更好抓住机遇,有效应对挑战。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面临的机遇挑战,本文从主体、内容和环境三个维度提出,需要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主体自觉,需要完善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内容体系,需要优化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环境。
-
以中华文化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着眼中华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体现普遍人文关怀和伟大实践指向,是新时代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通过对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本内涵、价值关联的分析,挖掘理论源头,结合现实需要,探寻恰当路径,实现坚守中华文化立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益探索。首先,明确了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概念内涵,并剖析了二者之间的关系。从中华文化的相关概念、起源演进及基本精神阐释了其深刻内涵,通过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本内涵、逻辑层次和主要内容的分析,促进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念的深刻全面理解。在此分析研究基础上,论证了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互关系:中华文化认同通往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思想涵养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文化精神强化中华民族凝聚力、中华文化力量巩固民族共同体意识。其次,探析了以中华文化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渊源。一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价值理念,主要包括:“和为贵”的中国人最基本的价值追求、“大一统”的中华民族政治灵魂、“国格”意识的中华民族共同信仰;二是西方的“文化与共同体”思想,主要包括:西方马克思主义“共同文化”观与共同体建构理念、近代西方“文化民族”观念、当代西方政治文化思潮;三是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和民族理论,主要包括:“自由人联合体”思想、“文化全球化”观点和“民族文化观”理论。再次,揭示了以中华文化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需要。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开启新征程:新思想开创新局面、新形势提供新机遇、新目标化解不平衡;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依然复杂,全球化飞速发展影响民族凝聚力,面临意识形态淡漠的内部挑战与西方意识形态冲击民族认同观念的外来威胁;建设共有精神家园的价值依归:汇聚精神、彰显力量、体现智慧、关切人类命运;提升民族共同体意识需破解多重难题:多元文化情境下民族认同面临困难、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关系的认知不清、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挑战不断。最后,提出了以中华文化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选择:通过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意识形态主阵地明确文化方向,加强主流价值引领;通过中华多元一体文化建设、坚持“五个认同”、培育现代公民多元身份认同,实现深化文化认同,塑造民族团结心理;通过树立中华文化自信、强化中华文化历史认同、促进中华文化科学发展,实现坚定文化自信,汇聚民族向心力;通过中华文化精神弘扬文化底蕴,筑牢共同体精神家园;通过以文化兴盛助力民族共同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
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
随着全球化的加深,世界各国经济政治文化联系越来越紧密的同时,国际上各种民族分裂势力的出现和各种民族思潮的泛滥使得世界民族形势纷繁复杂,也对我国民族工作的正常开展造成一定影响。而我国社会进步、民族振兴、国家统一的关键在于各民族的团结稳定发展,必然要求大力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大学生作为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力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鲜血液,但是由于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心智发展尚未完全成熟,辨别不良思想文化的能力较差,需要正确的引导,所以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尤为重要。本文主要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系统分析的方法来梳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调查研究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工作进行的现状、分析当前培育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最后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全文分为以下五部分:第一部分,在导言中分析了在国内外民族形势越来越严峻的背景下,需要科学开展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紧迫性,以及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探讨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所具有的研究意义,查阅整合相关文献研究,总结出相关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培育途径等方面,仍有进一步完善丰富的空间。第二部分,进行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概念的阐述。从历史实践的角度,梳理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这三个阶段。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概念包括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等进行归纳概括,并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和主要内容进行阐述,指出开展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工作是维护祖国统一的必然要求、是社会稳定发展的时代要求、是大学生成人长才的客观要求。第三部分,调查研究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现状,从大学生自身和高校两方面来分析在培育中所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主要成绩有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认同较高且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积极性较高,高校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主要问题有部分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认同仍存在问题,且有群体差异,高校培育方法欠缺针对性、没有形成有效合力。对培育现状的把握主要通过对有关文献、调查的大量整合,加以问卷调查加以补充验证。第四部分,分析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产生问题的原因,主要分析出社会因素方面有民族经济发展的差距、对民族事件与民族政策曲解、民族信仰习俗的不同、自媒体消极传播、西方不良文化输入等原因;学校因素方面有重视程度不够、培育方法有效性不足、利用社会资源和渠道沟通存在一定困难等原因;个人因素方面有自身思想观念、生活环境、人际交往的影响等原因。第五部分,针对问题产生的原因,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提出相应对策,确立系统性、精细化、协同性原则,充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内容,批判地吸收其他国家民族共同体培育的经验,运用理论灌输法、形象教育法、文化熏陶法、角色扮演法,优化培育路径。
-
西北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
就近代世界历史而言,伴随着民族运动和民族国家的兴起,民族主义成为一种具有世界性的意识形态,并从欧洲蔓延至全球。仅仅在20世纪,在全球范围内就发生了三次大规模的民族主义浪潮。也正是在这一进程中,中华民族从一个自在民族走向了自觉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开始以完全独立的主权国家参与到国际事务之中,中华民族开始具备了国族的身份和象征。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和国家提出了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要求,对内来说,是以共同体的形式把握作为整体的中华民族,不断凝聚起中华民族应对危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力量;对外来说,通过区域共同体实践的外溢效应和示范效应,进而迈向更高层次、更广范围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同时,从古至今,西北地区由于其历史、区域和自然条件等因素,不论是在王朝国家,还是在现代民族国家之中,都处于一个特殊的位置。特别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带一路”倡议下,西北地区的现实任务和战略地位日益突出。研究西北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问题,既是回应党和国家重大的、宏观问题的现实需求,也体现了理论的自觉性和实践的针对性。作为理论命题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及其意识的研究,着重解决两方面的重要问题。一方面,从理论与实践的溯源来看,充分考量近代以来关于中华民族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以及逐步确立起的关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基本框架。又从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和西方共同体思想的理论深处,挖掘出多语境、复杂态下的共同体形式。并且将中华民族与共同体思想有机结合统一到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与实践中。另一方面,从核心概念的分析来看,提出从政治国家共同体、历史文化共同体、社会生活共同体、精神命运共同体四个维度上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进行系统把握。同时,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出发,提出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重向度。第一重是从物质决定意识的决定向度上,提出民族意识是对民族本体的客观反映;第二重是从意识的历史性生成向度上,分析不同时代条件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表现;第三重是从意识的能动性向度上,从理论层面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价值性考量。再者,在当代中国的现实语境下,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较大程度上理解为一种认同,从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五个方面勾勒出认同视角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谱系。作为现实命题的西北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进一步聚焦和把握西北地区的特殊性,提出西北地区在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优势、机遇、劣势和挑战。从优势上看,西北地区在历史上进行着各民族间频繁的交往交流交融,并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既有中华民族的共性文化,也有各民族独有的特色文化,还有与异质文化、文明的往来。同时,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与西北各族人民一道进行民族救亡图存、追求团结统一的伟大斗争中,一方面产生和奠定了西北民族地区治理的政策基础,另一方面塑造和涵养了丰富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红色文化基因。从机遇上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机遇下,形塑和奠定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实施了惠及西北各族人民的现实举措。在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机遇中,拓展了西北地区的发展空间和动力。在西北边疆治理的现实机遇中,深入推进依法治边、依法治疆进程中,提供了稳定的内外环境。从劣势上看,经济方面的差距无疑是明显且深刻的,同时在民族与宗教问题上的复杂性、教育水平相对较低以及语言多样性可能带来的沟通不畅等,在增强个体、族群意识的同时,淡化了共同体意识。从挑战上看,存在着诸多外部威胁与干扰。一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这一思潮由来已久,作用于客观历史和人们的历史观念,消解着西北地区的历史传承与史学研究;二是多元文化主义,主张每一种文化都必须有其身份和定位,看似合理实则潜藏着以多元分离和分解主流的风险;三是“三股势力”,其中暗含在民族主义基础上的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以西北边疆为重点渗透区域,并有向全国蔓延的趋势,威胁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稳定和总体国家安全。结合以上理论与现实的分析,在发挥优势、抓住机遇、规避劣势、应对挑战的基础上,提出了西北地区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路径。首先要有一些最为基本的遵循来保证前进的方向,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妥善解决好宗教的因素,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同时,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西北地区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其次,在宏观方略的建构上,作为共同体的中华民族建设及其意识培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工程,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立足西北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整体,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法治六个方面进行系统谋划和宏观安排。最后,实践的生命力和效度体现在落小、落细之上,作为教育活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最终要从教育的主体内容、关键环节、心理引导、语言桥梁、现实载体、实际效果和人才队伍等方面具体下功夫。
-
加强新疆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
新疆地处祖国西北边疆,地理位置特殊,加之多民族、多宗教并存的现状,使新疆长期处于反分裂反渗透斗争的前沿阵地。新疆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三股势力”拉拢和渗透的主要对象,对新疆大学生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使各民族大学生能够成为维护祖国统一和新疆社会稳定、长治久安的骨干力量,是党和国家对新疆各民族大学生殷切的期盼和要求。同时,加强新疆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融入到民族地区高校教育教学活动中,是提升大学生中华民族凝聚力,增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意识和民族团结意识,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需要,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因此,加强新疆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本文以新疆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以加强新疆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为主要目标、通过对新疆高校大学生发放问卷的方式,调查新疆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现状,并就存在的问题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最后是对加强新疆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对策的思考。全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论述了文章选题的依据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重难点及创新点。第二部分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的概念概述。对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概念进行界定,在厘清概念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培育新疆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基础和重要意义。第三部分是新疆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现状及成因分析。笔者主要是通过在新疆六所高校发放问卷的形式,从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自身四个方面进行存在问题和存在问题原因的分析。第四部分是加强新疆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对策思考。分别从社会应广泛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宣传教育、高校要不断创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途径载体、家庭要重视对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氛围的营造和增强学生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觉性四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