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 阿昌族
- 白族
- 保安族
- 布朗族
- 布依族
- 藏族
- 朝鲜族
- 达斡尔族
- 傣族
- 德昂族
- 东乡族
- 侗族
- 独龙族
- 俄罗斯族
- 鄂伦春族
- 鄂温克族
- 高山族
- 仡佬族
- 哈尼族
- 哈萨克族
- 汉族
- 赫哲族
- 回族
- 基诺族
- 京族
- 景颇族
- 柯尔克孜族
- 拉祜族
- 黎族
- 傈僳族
- 珞巴族
- 满族
- 毛南族
- 门巴族
- 蒙古族
- 苗族
- 仫佬族
- 纳西族
- 怒族
- 普米族
- 羌族
- 撒拉族
- 畲族
- 水族
- 塔吉克族
- 塔塔尔族
- 土家族
- 土族
- 佤族
- 维吾尔族
- 乌兹别克族
- 锡伯族
- 瑶族
- 彝族
- 裕固族
- 壮族
-
新疆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现状研究
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极为丰富,重点是使大学生清晰了解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认识敌对势力、分裂势力破坏民族团结的险恶用心和带来的严重后果,认清中国是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基本国情,使大学生高度认同祖国的历史和文化,认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刻领会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对于每一个中国公民的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新疆三所高校,包括综合性院校、师范类院校和医科类院校高校各一所。调研共发放问卷610份,共回收有效问卷591份。问卷从国家形式、国家历史、国家文化、国家民族政策等多个方面,调查新疆大学生对民族团结的认知状况、情感归属、认同行为,从而研究新疆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现状。首先,本研究结合问卷数据重点分析了民族团结教育在新疆大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三方面已取得的积极成效;其次,本研究分析了民族团结教育现存的不足,包括在认知层面上,大学生政策理解力仍待提高,情感层面上新疆大学生对国家认同有待提升,以及部分大学生行为上仍受到极端思想影响;再次,本研究对新疆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现存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具体原因包括民族团结的教育方式有待创新、敌对势力的破坏依然存在、各民族之间的隔阂仍需弥合、现代传媒的极端渗透很难根本遏制等;最后,文章针对具体问题,结合国情和新疆区情,从教育内容和方式上,对新疆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提出具体建议,以期对今后的新疆高校开展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有一定借鉴作用。
-
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团结思想研究
民族团结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背景下,面对民族工作中出现的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与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团结思想具有高度契合性,因此,本文以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为线索,研究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团结思想。习近平主要阐释了民族团结的重要定位、总目标、实践途径、政策制度等重要思想。这些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我们在新时代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的重要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南。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团结思想的内容丰富,具有显著的时代性、鲜明的创新性。其主要内容包括:民族团结的目标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促成中国梦;民族团结必须坚持的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民族团结的根本政治保障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加快经济发展是民族团结的关键所在;以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方式来有效维护民族团结,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习近平的民族团结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团结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充实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
广西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研究
做好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事关祖国的和谐统一、政治安定、社会安稳以及每个民族的欣荣发展。广西各高校身处民族团结进步区,应肩负起民族团结教育的示范性和引领性作用。2015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指出打牢各族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民族团结教育常态化机制,以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深入、准确的了解广西各高校对该《决定》的贯彻执行状况,笔者分别选取了广西区内的民族类院校、老牌本科类院校、新升本科类院校、本科独立类院校、专职专科类院校这五大类共计十五所院校开展了实证调研。对各高校在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方面的主要做法、存在问题及原因进行深入的探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第一章绪论。阐述了广西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系统梳理了国内外民族团结教育的研究现状,明确了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阐明了本研究的创新点,为后续研究做好铺垫。第二章是民族团结教育的相关理论概述。首先,从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内涵入手,分别对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相关概念、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进行介绍;其次,阐述了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理论依据;最后深入分析了加强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必要性。第三章是广西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主要做法、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本章主要依据对广西区内十五所高校的实证调研状况,对广西高校的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总结。对广西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主要做法进行全面总结,对教育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客观分析,并探究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第四章是加强广西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对策研究。分别从高校增强对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建立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领导工作机制;健全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制度建设;完善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保障机制这四方面展开论述。
-
新疆民族团结教育历史进程、基本经验与实践策略研究
新疆是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最大的民族地区,区域内各民族人民群众的共处交融关系是中华民族统一和谐的重要表征,民族团结是中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和核心。针对新疆部分区域中存在极少数群体欲民族分裂而施以暴力恐怖活动的现象,打击暴恐,维护稳定,在各民族人民群众中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就成为新疆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由此,关于民族团结教育的现实及理论研究工作也成为新疆乃至全国人文社科领域研究的重点和焦点。鉴于我国及新疆民族工作及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导向,论文首先对于民族团结教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进行了系统阐述,其中不仅包含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经典作家民族思想中关于民族团结的理论观点,也增加了作为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共产党人毛泽东、邓小平等领导者在此方面的理论观点。同时,作为民族团结教育的思想资源内容,对孙中山、费孝通的民族思想观点,以及当代西方学者如涂尔干、帕森斯、哈贝马斯的相关民族思想方面的理论观点进行了概略阐述。鉴于民族团结教育的复杂性及其研究的跨学科形态,需要在民族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相关理论方面寻求并确定民族团结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施行的理论依据。其次,对于民族团结教育的内涵进行了表述,界定了民族、团结、民族团结诸概念,依据相关理论分析了民族团结的本质为社会团结,提出本文核心概念——民族的社会团结,对其构成基础——民主民生及德治法治及在民族团结中的作用进行了阐释。再次,是对新中国和新疆民族团结工作及民族团结教育的历史进程进行了述论,并对新中国和新疆民族团结教育所取得的经验及特征进行了总结与分析。接下来,是对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现状进行的调查研究分析,设计了相应的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实地考察。从调查对象方面分为中小学师生、高校大学生、社区农牧区各民族群众三个群体。通过调查掌握了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基本现状,发现了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高校教育、中小学教育和城市社区农牧区教育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关加强及改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及活动的实践对策。在此基础上,对新疆民族团结教育从理论方面进行了思考,以民族团结的本质是“民族的社会团结”为核心概念,也使其成为中国及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理念。以民族的社会团结概念为圭臬,为增进民族团结和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从新疆政治、经济和文化诸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社会化策略思考。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社会化策略从政治基础、经济保障、社会转型、文化引领等诸方面进行论述,提出了较为宏观而概括的策略内容,对新疆民族团结工作和民族团结教育有效实施是一个方向性的指导。论文创新之处有三点:一是对新疆民族工作和民族团结教育历程及基本经验,以当代民族团结教育的视角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提出了一些观点,为新疆民族团结方面的理论研究和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提供了资料。二是在民族团结教育理论基础和思想资源内容分析、历史考察、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新疆民族工作及民族团结教育提出了实践策略及理论思考,在民族团结教育的理论研究、民族团结教育的社会实践、民族团结教育模式等方面能给予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实践以参考借鉴。三是在对新疆民族团结教育的理论、现实、历史等诸方面进行考察和研究之后,提出民族的社会团结概念,成为本论文理论思考和实践策略提出的核心概念。论文的不足之处:一是研究者相关政治学、民族学、社会学、心理学及文化学等学科理论底蕴较浅,相关理论观点及研究成果还没能充分深入地结合进本研究。二是研究方案中问卷和访谈提纲的设计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在研究过程中和分析资料中出现问卷结果和访谈结果有矛盾之处。论文问卷和访谈资料分析处理还显粗浅,远未达到详尽的程度。三是研究者的语言障碍、民族间思维的差异问题,使本研究受到影响。这些问题均需后续的研究、思考及资料的继续补充处理来进一步的充实和完善。
-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的德育价值研究
道德教育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智力支撑,在进行道德教育的进程中,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从其所崇尚的“见贤思齐焉”的优秀品质来看,榜样模范的示范教育是影响中国人最深刻最广泛的教育方式,也是德育的重要方法。在榜样教育的长期运用进程中,通过多种方式为人民树立典型,传播社会正能量,提高人民的道德水平,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从而形成社会良好风尚,加快社会主义建设,促进中国梦的实现。本文旨在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这一群体所产生的背景以及评选方式入手,分析归纳这一群体的基本特征,充分了解其先进事迹,深入挖掘通过先进事迹所表现出来的潜在的对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理想信念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方面的德育价值,接着从其群体特征中分析得出青少年时期是一切高尚的精神、先进的品质以及坚定的理想信念养成的最为重要时期。所以,本文站在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层面来探寻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德育价值的实现路径,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做出应有的贡献。
-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民族团结教育研究 ——以XX市XX中学为例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是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与稳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符合课程标准的相关规定,并且有利于高中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渠道,目前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主要是通过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和课堂教学对高中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作业来了解高中生的学习情况。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对各民族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入;高中思想政治课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局限于教室和校园里面;高中生对民族团结的认识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为此通过以下措施来增强其实效性: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扩展自身的民族知识;通过开发利用新媒体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增强民族团结教育的系统性,实现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民族团结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民族团结教育实现有机衔接。
-
高中生民族团结教育方法研究 ——以南宁市Y中学为例
民族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和谐经济发展的前提,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条件,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高中阶段的学生处在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研究高中生民族团结教育的方法,对推进民族团结思想入脑入心,培养各族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团结意识,增强民族凝聚力,从而促进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在对教育部、中宣部等有关部门关于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相关政策文件进行详细阅读的基础上,总结概括了高中生民族团结教育的概念和主要内容。通过到南宁市Y中学开展实地访谈,围绕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及学生的民族团结认知四方面展开调查,具体分析Y中学在加强高中生民族团结教育方法的过程中存在的不足。针对高中生民族团结教育的方法,本文从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的作用、积极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活动和多渠道提升高中生的认知三方面作了探索。
-
文化理论视域下丝路文化对河西走廊民族团结的影响研究
随着“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深度实施,不仅逐渐地改变了我国的经济结构和经济版图,也逐渐地打破了传统的地缘政治,改变了全球的经济和政治格局。“一带一路”的核心内涵是“开放、包容、互利和共营”,它是对“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继承和发展。丝路文化是由丝绸之路衍生出来的,其内核正是这种“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这种丝路文化也深深地影响了该地区民众的价值观念、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也影响了沿路地区的民族团结。河西走廊作为丝绸之路的一部分,该地区的民族团结也要受到丝路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从历史上河西走廊的社会变迁和民族变迁得到说明,也可以从当下河西走廊各民族和睦相处、社会和谐稳定得到验证。当我们从文化的角度来研究丝路文化对河西走廊民族团结的影响时,我们就可以看到,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民族团结的纽带,是族际关系进步的内生力量。因此,需要我们加强文化建设,提升文化自信,促进民族文化大繁荣;强化文化认同,推动民族团结和谐;宣传丝路文化,提高华夏文化影响力;发扬丝路精神,协力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
-
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团结思想研究
我国少数民族众多,民族工作是我国社会工作的重要一环,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每个民族都有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点,民族问题是客观存在的,这些问题,不容忽视,更不能置之不管,尤其是当下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当前,我国民族政策、民族理论受到了一些质疑,甚至是否定。新时代历史方位下,清除理论界的“杂音”,对我国的国情、我国民族理论的理论基础、民族政策的历史发展过程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显得非常重要。习近平在第四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分析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从道路、制度、思想等方面对我国民族工作做了新的指示,纠正了一些错误的认识。本文以民族团结为主线,运用文献分析法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以展开对选题的研究。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团结思想产生于特定的时代背景,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为理论基础,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文化基础。民族团结既是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总原则,也是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总政策。本文基于民族团结为总原则,浅析习近平在新时代历史方位下围绕民族团结总原则所提出的新理论、新政策与新措施。本文主要有五个部分组成,其中第三部分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团结思想的内容是整篇文章的核心和重点,这一部分主要是从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重要性的思想、所要达到的目标、开展工作的主题、在工作中所要遵循的原则、加强和实现民族团结的途径五个主要方面来阐述的。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团结思想是涉及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等方面的系统的理论体系,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民族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
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民族团结教育研究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教育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的重要内容,在当今世界民族问题不断引发世界矛盾纷争和局部战争的背景下,推进民族团结教育是建立和谐的民族关系的主要途径,也是我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鉴于此,教育部及国家民委联合出台文件,要求对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民族团结教育这部分内容编写专门辅助教材、规定专门学时,并对其在考试中所占的比例进行了严格的规定。但事实上,徐州市区二十所初中的调查数据表明,民族团结教育并没有得到重视,主要表现为:专门的民族团结教育辅助教材形同虚设、规定的专门学时落实不到位、相关内容在考试中的比例也被严重忽略,当然,学生对民族团结教育的认知也不到位。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在于,首先,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材和民族团结教育专门辅助教材衔接不当;其次,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缺乏实施力度,落实不到位;再次,作为我国东部地区学校对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另外,部分教师对民族政策掌握方面还有欠缺。要解决这些问题,第一,要使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材与民族团结教育专门辅助教材有效衔接,将辅助教材的核心内容直接纳入思想品德课教材,并以重点加以突出;第二,组织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帮助思想品德课教师精准领会国家的民族政策,排除相关文件落实中的客观障碍;第三,从辅助教材中挖掘教学素材,创新初中思想品德课民族团结教育的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优化教学设计,保证课堂效果;第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同时提高教师对民族团结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从而为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民族团结教育得到有效落实提供保证。
-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研究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
民族团结教育是党和国家一直以来十分重视的民族教育事业和工作,是党的十九大重点阐释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工程。对特殊区域和特定群体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是党开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历史经验和重要工作。在新时代背景下,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对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进行研究。首先,本研究主要梳理和凝练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关于民族团结教育的思想和论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研究的基本指导理论。其次,本研究坚持逻辑与历史一致原则,重点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实践的历史发展。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历史发展划分为六个阶段:萌芽阶段、起步阶段、停滞阶段、恢复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新发展阶段。在建国六十多年以来,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形成了以下基本做法和宝贵经验:高度重视,常态执行;因地制宜,文化熏染;因时而易,因势而化;线上线下,拓宽课堂;榜样引领,示范辐射、多维齐下,立体教育。第三,本研究坚持质性与量化统一的研究方法,对广西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素养状况进行实证研究。本研究提出大学生民族团结素养主要由民族团结认知、民族团结情感、民族团结意识、民族团结行为四个要素组成。经调查研究,发现广西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素养呈良性发展状态,其中,民族团结行为居一、民族团结意识其次、民族团结情感居三、民族团结认知居四;对不同情景下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民族团结素养进行差异分析,发现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大学生民族团结素养存在差异。这表明绝大多数广西高校大学生对民族团结具备较高的认知,普遍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建立了较深厚的民族团结情感,具有较强的民族团结意识,愿意为维护民族团结做出具体行动。调查结果体现出广西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认知教育、民族团结情感教育、民族团结意识教育、民族团结行为教育取得显著成效。第四,本研究在对广西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现状分析基础上,查找出其存在问题,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本研究认为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主要存在大学生民族团结认知不足、民族团结情感淡薄、民族团结意识弱化、民族团结行为偏差等问题。其影响因素主要有民族团结教育主体责任缺失、外部环境的冲击、内容陈旧碎散、教育教学管理脱节、教育方式方法单一、保障机制薄弱等方面。最后,本研究针对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存在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增强民族团结教育主体责任、优化民族团结教育外部环境、完善民族团结教育管理、丰富民族团结教育内容、创新民族团结教育方式、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保障建设。综上所述,本研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从分析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总体状况出发,查找存在问题,分析其影响因素,进而提出了新时期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基本对策,不仅有利于丰富和发展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理论,还有利于增强少数民族地区及人民之间和谐的民族关系,更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和深入改革的开展,有利于维护少数民族地区,乃至国家的稳定、团结、和谐和统一。
-
十八大以来党的民族团结思想新发展探析
民族团结是马克思主义在处理民族问题所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原则。在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之下,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体提出了民族团结工作新阶段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当下的机遇,这些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成果。民族团结思想的新发展不是偶然的,其产生和出现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实践依据和思想来源。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进行了改革开放政策,而与其时间相应的也是全球范围内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兴起的时候,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对我国的民族政策,民族团结工作的进行提出了严峻的考验,而这个考验正是十八大以来民族团结思想新发展的历史背景。民族团结新思想的发展不是空穴来风,有着其特定的思想来源。在总结马克思,恩格斯的民族团结思想,列宁的民族理论,毛泽东的民族团结思想来看,十八大以来民族团结理论的新发展与其是一脉相承。十八大以来民族团结思想的新发展内涵丰富,特色比较鲜明,总结而言有着几方面的特点:首先,将民族团结的总目标凝结在中国梦的实践之中;其次,将实现民族团结的根本性措施融入到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现中;最后,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来夯实民族团结的政治保障。十八大以来党的民族团结思想的新发展进一步将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思想和民族团结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使得其民族团结思想具备鲜明的时代和创新性,为以后民族团结理论和思想的发展以及民族团结工作的展开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
当代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载体运用优化研究
我国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对于我们国家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而言,民族问题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各民族之间是否团结关系着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祖国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大学生的民族意识对于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要加强当代大学生的民族团结教育。本文从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载体运用的角度出发,对民族团结教育载体等一些基本概念作了详细阐述,分析了在当代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载体运用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优化路径。本文主要分为如下四个章节:第一章节:当代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载体的内涵与特点。该章节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阐述了“民族”、“民族团结教育”、“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载体”这四个概念的涵义。第二章节:当代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载体的类型。该章节总结了当代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运用的载体类型,并分析了其中包含的教育功能。第三章节:当代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载体运用的现状与原因分析。该章节阐述了当代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载体运用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并针对不足分析了导致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第四章节:当代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载体运用的优化路径。该章节针对当代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载体运用所存在的问题,从教育者,教育环境,教育方式,载体关系等方面多个层次提出载体运用的优化路径。
-
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现状调查及存在问题分析 ——以信阳市三所小学为例
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和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也逐渐加深,在全国人民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潮中,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促进民族团结统一,以维护国家与人民的根本利益显得尤为重要。小学阶段正处于人一生中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初始形成时期,在这一阶段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意义重大。因此,对于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的研究至关重要。本文以散杂居地区信阳的三所小学为例,通过对三所小学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现状的实地调研,结合文献、问卷、访谈以及观察的方法分析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对研究区三所小学的师生及当地相关部门进行访谈及问卷调查,其中教师问卷180份,在实地调查的三所学校的教师中,每所小学的教师发放60份,学生问卷600份,在实地调查的三所学校各发放200份。对问卷的分析可以发现研究区的三所小学虽均未开设专门的民族团结教育课程,但会在其他学科以及课外活动中向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2)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的开展,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主性与情感体验,并且使学校德育工作取得的进步。(3)研究结果也暴露出了小学民族团结教育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首先,国家对民族团结教育如何实施没有明确的政策指导;其次,学校教育对民族团结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再者,部分学校、教师以及学生对民族团结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最后,民族宗教局与教育局等相关部门,就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交流不足等。(4)针对研究区三所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相应的改进对策:首先,国家需要予以相关的政策保障。其次,切实加强小学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开展与实施的师资力量建设;最后,教育行政部门重视对民族团结教育教材的开发。本文对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程所存在的问题,研究结果对于提高我国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施质量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新疆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的实践探析
“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新疆无论其地理位置或战略地位对于国家发展都显得尤为重要。新疆的安全稳定关乎着国家主权、领土的完整统一。目前,新疆正处于反分裂斗争的关键时期,“三股势力”与我们争夺阵地、争夺群众、争夺人心,破坏新疆的团结稳定、制造民族隔阂。因此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是做好群众工作、凝聚群众力量、促进民族团结的有力抓手,更是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重要举措。“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是党在新形势下民族地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创新,是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明智之举,也是推进民生建设加快基层发展的重大工程。本文旨在通过对促进新疆民族团结、践行群众路线的重要载体“民族团结一家”活动进行研究分析,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进而分析出该活动在基层开展的具体情况、取得成效、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深入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的思考与建议。本论文的写作严格遵守论文写作的规范,先绪论,后正文,最后做出总结。绪论主要按照选题的背景、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方法和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进行阐述。正文部分的写作主要是从以下几部分展开的:第一部分:新疆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的理论基础和现实背景。此部分首先梳理了活动的理论基础是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为理论支撑、中央五代领导集体的民族团结思想是“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的直接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新疆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的现实背景。从新疆当前发分裂斗争的严峻形势、以及“三股势力”制造民族隔阂,危害民族团结以及新疆总目标的背景出发,论述了“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开展的必要性。第二部分:新疆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的主要内容及成效分析。主要对“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的内容作了描述,了解活动是怎样开展的。同时虽然活动开展时间较短,但鉴于活动的特殊优势,在短期内取得了重要成效。第三部分:新疆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只要是一项投入实践的工作,必然有其从理论转为实践的执行过程,这个执行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存在问题,因此发现活动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对活动的后续开展极其重要。第四部分:新疆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的对策建议。基于在调研过程中发现的“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根据自己对活动的了解,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