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 阿昌族
- 白族
- 保安族
- 布朗族
- 布依族
- 藏族
- 朝鲜族
- 达斡尔族
- 傣族
- 德昂族
- 东乡族
- 侗族
- 独龙族
- 俄罗斯族
- 鄂伦春族
- 鄂温克族
- 高山族
- 仡佬族
- 哈尼族
- 哈萨克族
- 汉族
- 赫哲族
- 回族
- 基诺族
- 京族
- 景颇族
- 柯尔克孜族
- 拉祜族
- 黎族
- 傈僳族
- 珞巴族
- 满族
- 毛南族
- 门巴族
- 蒙古族
- 苗族
- 仫佬族
- 纳西族
- 怒族
- 普米族
- 羌族
- 撒拉族
- 畲族
- 水族
- 塔吉克族
- 塔塔尔族
- 土家族
- 土族
- 佤族
- 维吾尔族
- 乌兹别克族
- 锡伯族
- 瑶族
- 彝族
- 裕固族
- 壮族
-
中国共产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经验研究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团结中华各族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力量,是中华各民族儿女不懈奋斗、铸就辉煌的精神指引,是中华各族儿女书写历史、展望未来的精神导向。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华各族儿女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生动实践中,在对民族工作的伟大探索中,在对中华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发展演变的深刻把握中,不断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感召力与凝聚力,为实现中华各族儿女的价值诉求做出了巨大贡献,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形成了丰富且独特的历史经验。本文即是对中国共产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经验进行深入挖掘。除绪论外,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主要论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以及内在逻辑。第二章主要论述中国共产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进程,分别从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三个历史阶段论述中国共产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萌芽与探索、形成与确立、成熟与发展。第三章主要论述中国共产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举措。本章从强化政治引领,坚持政策支撑;发展民族经济,夯实经济基础;繁荣民族文化,发展民族教育等三个方面对中国共产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举措进行论述。第四章主要是对中国共产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经验进行深入挖掘。一是中国共产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始终坚持三个结合,即坚持实事求是与以人为本相结合,坚持国家利益与民族利益相结合,坚持国家支持与自力更生相结合。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牢记三个始终,即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始终坚持以经济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始终坚持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三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夯实三个基础,即强化各民族群众政治认同,夯实各民族团结奋斗的政治基础;强化各民族群众的经济认同,夯实各民族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强化各民族群众的文化认同,夯实各民族文化自信的思想基础。
-
习近平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要大力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深谋远虑的政治智慧和目光远大的广阔视角进行战略部署,形成了一系列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并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正式提出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国内外新形势,中华民族正值实现“两个一百年”关键时期,如何凝聚五十六个民族的磅礴力量,增强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当前时代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观认可,是推动各个民族为共同实现中国梦而形成统一的、稳定的精神支柱。基于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指导思想,通过分析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民族理论,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吸收马克思关于社会“共同体”形态划分理论,把握历代国家领导人提出的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平等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与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等观点,根植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习近平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的形成具有新形势下的时代背景,既有自我提升与自我发展的时代境遇,也有国内与国外的现实阻碍;既有对美好生活的强烈追求,也有对巩固脱贫的现实困境;既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部“多元一体”格局的反映,也是自身在新时代的最新发展。习近平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系列论述内涵深刻、内容丰富,包含中华民族的国家认同意识、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意识和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征,是人民性与实践性、同一性与多样性、开放性与包容性三方面特征相统一的精神共识。人民性是以中华民族为中心,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实践性是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联系实际,指导社会实践;同一性表现为政治认同、心理认同和文化认同上具有共同的元素,多样性体现在宗教信仰、语言文字和精神特质的多元化;开放性是指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发展,推陈出新,包容性是指各民族之间的相互欣赏,求同存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为中国特色民族理论添彩润色,促进中华民族大团结大融合以及提升中华民族的国际影响力。新时代,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一定的阻滞因素,主要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历史观念淡化,汉族与部分少数民族之间交流存在障碍,部分民族文化历史遗产遭到破坏。因此,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以历史为契机,强化中华民族的共同历史教育,包括中华民族历史观和国家认同观的培育;要增强民族间的交流交往,促进族际间文明互动;通过民族交融增进民族间情感,创设民族互嵌型社区,拉进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距离;用文化遗产时刻呼醒“中华民族一家亲”的观念,保护华夏民族共同的历史印记,真正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入各族人民的精神世界。
-
新时代新疆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
我国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历史的长河中,56个兄弟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同心同德、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交流,最终形成了同甘共苦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大学生是引领社会发展的先进群体,肩负着着继承和发展中华文明、历史文化的使命,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新时代大学生只有培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对新疆大学生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不仅有益于新疆总目标的实现,更有益于中国梦的实现。近年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对新疆大学生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提出很多了相关政策和措施。这些举措不仅得到了大学生的喜爱与欢迎,也让培育工作真正地落地生根,但同时仍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也存在着巨大挑战。如何面对各种挑战加强培育工作是当下面临的紧急重要课题。本文在收集相关研究资料,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新疆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工作进行了详细研究。论述选择该研究的原因,分析了国内外现状,阐明了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进一步界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相关的三个概念,同时对新时代新疆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意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通过对调查结果的深入分析,进一步了解到了新疆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现状,被调查的七所高校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对存在的问题及存在原因进行了深刻分析。最后,提出了一些有效对策和建议。主要是从广泛开展社会宣传、高校发挥主阵地作用、家庭教育以及大学生自身出发提出了改进意见。
-
文化强国战略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随着民族运动和民族国家的兴起,中华民族逐渐获得了国族身份,实现了从自在形态转向自觉状态,形成了一个多民族统一的中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在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生成、存续和发展,在民族交流交往交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会议和场合上,旗帜鲜明地提出和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已经成为新时代党和国家开展民族工作的行动指南和主要路线,是凝聚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推动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不竭精神力量。同时,文化强国战略是文化发展和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路径,是强化中华民族深层文化基因和情感记忆的正确密码,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研究文化强国战略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历史发展经验的客观总结,也是对现实需求的自觉回应。文化强国战略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深刻的内在关联和丰富的理论基础。一方面,文化强国战略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目标大同、内容相通、精神共涵、动力互推,两者相互作用,关联紧密。所以,我国文化建设的长期实践促进了各族人民的自身发展,培养了个体的“知情意行”能力;积极推进文化强国战略也有利于繁荣文化事业和发达文化产业,能够推动民族文化和社会发展;推进文化强国战略最终要实现文化对内自信,对外自强,最终助力文化强国建成的目标,以此有利于深化我国民族情感和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并且文化强国战略更高层次的价值指向民族和人类前途命运,有利于世界文明交流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另一方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文化强国战略都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现实逻辑,从中华文化、马克思主义文化和民族理论中汲取养分,同时注入西方文化与共同体等理论动力,能够为文化强国战略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是增强此研究学理性和科学性的重要抓手。纵观文化强国战略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背景和现实境遇,可以发现,文化强国战略能够为共同体意识的强化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宽阔的现实场域、深厚的民族情感和牢固的阵地防线。然而由于多元文化主义对主流价值的冲击、历史虚无主义对民族使命的消解、境外敌对势力对意识形态安全的威胁以及全球化迅猛发展对国族交际的影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仍然面临复杂挑战。基于此,文化强国战略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关注主流价值引领、物质基础保障、制度内容创新、传播载体升级和专业人才培育等重点方面,多维发力努力提升文化强国战略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作用,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成。
-
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研究 ——基于青海吾屯的个案分析
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是考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维度,二者同属中华民族共同体心理的构成要素;共同认知、共同情感、共同思维、共同记忆、共有精神家园等心理指标,既是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心理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有效切入点。本文以多元文化共生的青海吾屯村村民为研究对象,从上述心理指标出发,综合考察当地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表征与内部逻辑,从而为更好地促进当地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提供经验与学理依据,也为从宏观上深入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积累个案。通过对吾屯村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当地村民在对中国“国情家底”的共同认知,以爱国主义为最高层次的共同情感,基于共同社会生活、互惠共生关系而形成的共同情感,融合民族记忆、地方记忆与国家记忆的共同记忆,以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共有精神家园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特征。这些方面相互作用,共同表征着并且作用于吾屯村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从深层逻辑来看,吾屯村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通过“认知—情感—思维”的心理联动得以生成,通过共同记忆的深化和精神家园的升华为纽带进一步强化。上述“五个共同”及其作用机制,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心理过程。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通过对吾屯村民在认知、情感、思维等基本心理活动的有效引导促进认同生成,通过共同记忆和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强化认同纽带,有利于促进当地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进一步发展,进而更好地促进当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实践的开展。
-
新时代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新时代,国际局势波谲云诡,国内民族工作时刻发生变化。党和国家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要求,这是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原创性重要论述,是新时代开展民族工作的行动指南。对促进中华民族更加紧密团结、推动经济繁荣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方面具有重大意义。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实现“跨越式”发展、维护边境安全的基础性工程。本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口述史)、案例分析法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开展调查研究。首先,从新时代背景下论述了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集边疆、民族、“直过”为一体的多民族聚居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族团结基因、历史文化基因、政治统一基础、物质基础,以及具体实施脉络。其次,文章从全面坚持党领导、推动经济高质高效发展、构筑共有精神家园、提升民族事务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生态发展建设等方面阐述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实践,以及在此基础上取得的成效。最后,文章着重分析了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开展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为抓手,助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的不足及成因分析。再结合调查研究所得,从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促进民族事务治理能力与体系现代化,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均等化、发展民族特色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筑共有精神家园,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入手,提出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特别是“直过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对策思考。以期能为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
独龙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总结为我国国家制度与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上升到治国理政的新层面,成为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的核心理念。从历史上看,任何一个多民族国家,如果没有共同的身份意识,没有共同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国家统一和发展就没有保障,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在中缅边境和滇藏交界的云南省怒江州,各民族历史上受地理环境限制,与国内其他民族的交流长期处于较低程度,并游离于中央王朝的有效管辖之外,但怒江各民族在长时期的交流交往过程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密切关系。其中,世代聚居在独龙江地区的独龙族作为“直过民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还处于原始社会的末期,从族称的确定到实现民族平等到实现整族脱贫,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边疆少数民族“一步跃千年”的生动实践,其国民意识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得到了极大提升。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实证研究、比较研究和历史研究的方法,基于中华民族的多民族聚合体和国民共同体的两种基本属性,从民族团结和国民意识双重维度研究和把握独龙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过程和成效。民族工作开展、族际关系的发展与调适以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使独龙族摆脱了被奴役和欺侮的历史,以平等的姿态在与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中融入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政治认同、文化认同、领土边界意识的培育和国民权利、福利的保障也使独龙族对自身与国家的关系有了更加充分的认知,国民身份意识得到持续增强。客观上,独龙族已经逐渐具有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是在长期的民族交往和制度政策实施中自然生成的;主观上,独龙族个体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是隐性的、非自觉的,这是因为独龙族的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的培育存在偏差,即缺乏以中华民族族称为符号的培育机制和专项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机制。因此,在独龙族实现整族脱贫和中央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到治国理政新高度的有利背景下,独龙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结合新时代、新要求继续培育,以推动其从隐性向显性、从自在向自觉转变,为边疆民族地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提供参考。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发展与实现路径研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在十九大报告中科学提出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新飞跃。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中多次论述了关于民族、民族问题的内容,在对于这一系列问题的深入分析的基础之上,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际上是对民族团结更加深入的认识。着眼于十八大以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变化之路,第一章首先分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渊源,它吸收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大一统”的政治思想价值理念、传承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理论谱系,是一个理论来源丰富的概念。第二章着重分析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所做的努力,再放眼当下,分析从十八大以来有关党对民族意识的培育的积极探索,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到最终确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提法,一系列的形成与发展变化,从“牢固树立”、“积极培养”、“铸牢”的用词的变化中看出党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识的不断加深。第三章梳理了在政策实施、社会社区建设以及文化建设等方面所做的一些有益实践,但同时也提出实践中仍然存在的问题时刻威胁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进一步巩固。第四章着重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历经千年,中华民族愈加团结。中国共产党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团结不仅要体现在口号标语和实际行动上,更要铸牢在各族人民的本能意识中。民族工作是实实在在为人民谋利益的工作,也是引领各族人民团结一心、荣辱与共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民族团结是实现国家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决定性因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绝不仅仅只是停留在口号上的东西,它应该成为深入人心的一种深沉而坚定的力量。
-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培育研究 ——以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为例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概念虽然提出于当下,但根植于深厚的历史传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时代赋予教育的重要任务,历史学科的学科性质和特点决定了中学历史教学应该主动承担起培育中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时代重任。本文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切入点,围绕高中历史教学为什么培育和如何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开研究。首先,从学术角度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概念、历史演进和培育价值进行梳理,形成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的系统认知,为后续研究的展开提供理论依据。其次,在研读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基础上,理解高中历史教学对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要求,挖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中外历史纲要》(上)中的体现,回答高中历史教学为什么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后,结合高中历史教学现状,研究高中历史教学培育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策略与方法,主要从教师树立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观念,课前准备重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堂教学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课后活动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四个方面展开,致力于从教育实践层面落实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 ——以湖北民族大学为例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了各民族儿女的价值共识,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提供了精神力量。国内外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带来了挑战。民族高校是民族地区人才培养的摇篮,对大学生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民族高校承担主体责任,也是培育的主要阵地。是加强民族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有力抓手,也是培养大学生使命担当意识的重要条件。本文在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探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价值意蕴及基本依据的基础上,以湖北民族大学大学生为对象,对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现状进行调研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厘清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分析二者的内在联系,深入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第二章阐述分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价值意蕴和基本依据。第三章围绕民族高校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情况等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指出民族高校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知、认同、培育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及存在的问题。第四章指出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问题归因,从社会、学校、个人、同辈群体、家庭五个方面分析影响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深层次原因。第五章探究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对策。从党委政府、学校、同辈群体、家庭、社会五个层面提出有效对策,即党委政府加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工作的组织领导、民族高校加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工作、引导同辈群体发挥正向积极作用、发挥家庭教育的补位作用、加强社会环境建设,最终加强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现实成效。
-
铸牢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是中国“南大门”的守护者和建设者,铸牢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本文以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高校和企业为调查对象,发现部分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熟悉度低、参与度不高,以及粤港澳三地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状存在一定差异;发现高校存在活动的参加群体范围较小,实效性不强、学生的认知差异较大等问题;发现企业存在执行制度时的困难和障碍、以及大学生在就业实习遇到的问题。而现状的主要成因是:粤港澳三地的制度、历史时代背景、历史课程体系的不同造成了粤港澳三地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差异;大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不强、身心发展易受影响和参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够积极;高校的重视度不够、培育对象的限制和培育模式的实效性不足。从大学生、高校、企业和政府四个层面提出铸牢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在大学生层面上,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自觉、政治自觉和行为自觉的“三维自觉”,让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自律自主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高校层面,以课程教学、校园活动、课外实践、家校协同推进全员全程全方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企业层面,从改变企业观念、落实相关政策和构建文化氛围着手,巩固铸牢效果;在政府制度保障层面,做好制度设计、宣传、实施和反馈工作,保障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的权益,建立优质生活圈。铸牢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国两制”实践的应有之义,将有助于增强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对祖国的向心力和民族的凝聚力,有助于培养高质量人才,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发展。
-
国家安全视域下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研究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顺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前提下明确提出的,是符合新时代发展潮流的思想观念,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精神力量。如今,面对国内外思想观念的不断侵蚀和干扰,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巩固中华民族的思想根基,为中国发展找准方向,深化爱国情怀和民族团结意识,从而维护国家安全。因此,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培育时代新人的一项重要的教育课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民族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理论以及新时代习近平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的丰富和发展。进入新时代,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国家安全五个方面的内容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联系起来,让大学生充分认识到其内在关系。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协调外部安全与内部安全重要关系,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保障国土安全与国民安全情感基础,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统筹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战略全局,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导发展问题与安全问题解决方向,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自身安全与共同安全思想共识。主要是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跨学科研究方法,分析国家安全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所取得的成效和所面临的困境。通过文献资料和问卷调查发现,国家安全视域下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较为清晰、爱国情怀浓厚、爱国态度鲜明、信仰信念坚定、培育效果凸显。但调查也发现了其培育存在的现实困境及原因,一是由于社会多元文化的冲击导致对国家安全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内容不够深刻;二是由于高校培育力度的薄弱导致对国家安全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方式不够丰富;三是由于网络空间规范的缺失导致对国家安全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载体不够多样;四是由于复杂信息符号的干扰导致对国家安全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环境不够优化;五是由于培育体系的不完善对国家安全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融合得不够。因此,要破解困境、解决问题就要强化培育内容,遵循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主要原则;丰富培育方式,将国家安全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融合;创新培育载体,将国家和地方、线上与线下阵地相结合;优化培育环境,绘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大“同心圆”;发挥培育合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维护国家安全。国家安全视域下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是重要的政治任务,也是一项全局工作,不仅是民族教育的任务,还是整个教育系统的使命。
-
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实践成果,国家历来重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加强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有利于民族高校大学生提升文化自信,更有利于实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因此对民族高校大学生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通过文献研究、概念分析、调查研究的方法展开论述,全文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在绪论中阐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背景,探讨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所具有的研究意义。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与方法进行总体论述,阐明论文的创新之处。第二部分,阐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概念。对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进行阐述,挖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来源,指出开展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时代价值。第三部分,研究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现状。针对性地选取六所民族高校做调查分析,研究目前实施培育的有利条件,探讨培育面临的困境,对培育困境进行溯因分析,培育内容缺乏整合、培育手段相对滞后、培育资源利用不畅、培育保障不够有力是出现困境的原因。第四部分,针对培育困境,为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提出相应对策。确立方向性、协同性、全面统筹、因材施教原则;以“五个认同”为培育内容,增强民族高校大学生政治认同、历史认同、文化认同、身份认同、价值认同;运用理论教育法、渗透教育法、榜样示范法、实践锻炼法等实现培育方法多元化;从健全党建引领机制、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培育评价机制、合力育人机制出发做好宏观部署;从课程培育体系、文化育人体系、网络资源的利用、自我培育等多层面优化培育途径。
-
新疆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以新疆X高校为例
高校不仅担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文化传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职责,而且在维护国家安全、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成果方面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面对国际国内环境际遇风云,做好高校统战宣传思想工作和民族工作,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正确导向。新疆高校是进行反分裂斗争宣传教育和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场所,也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场域,承担着贯彻民族团结政策、实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大学生民族团结之魂的任务。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新疆地区高校如何结合民族工作具体实践深化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必要进一步加强相关理论的研究和探索,这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本文以“新疆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为主题,探讨了新疆高校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思考。本文以新疆X高校学生为调查对象,以访谈和文献调查的形式了解新疆X高校的具体实践举措,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文献调查了解新疆X高校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取得的成效,总结新疆高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提出在新疆X高校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施路径。通过不断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增强“五个认同”,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凝聚力,担负起为维护祖国统一和新疆社会稳定的重任。
-
拉祜语主流新媒体传播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研究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大地上共同生活着56个民族。以少数民族为传播对象的民语主流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舆论工具和喉舌机关,承担着促进各民族团结与共同繁荣维护国家安全稳定的重要任务。党的十九大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并作为我国民族工作的行动指南。其中,民语媒体的重要任务是通过媒体传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媒体传播背景下,信息传播呈现出的全球化态势使得网民接触信息的渠道扩大,丰富多元的信息使得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日益多元化。因此,民语媒体也必须与时俱进,发展建立新媒体矩阵,加强传播力和舆论引导能力,向少数民族传播党和国家的声音,做好媒体宣传工作铸牢各民族群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拉祜族是云南独有的少数民族,在云南少数民族宣传工作开展之初就成立了相关工作组,于1970年开播了拉祜语广播,云南省内多个拉祜族聚居区也一直存在使用拉祜语为传播语言的媒体。进入新媒体时代,官方拉祜语媒体都纷纷建立了新媒体传播矩阵。本文以拉祜语主流新媒体为研究对象,基于其平台发布内容,结合新闻传播学、民族学及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对其传播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实践展开研究。全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拉祜语主流新媒体传播现状》从拉祜语主流新媒体的传播主体及其传播内容两个方面对其发展现状进行呈现。第二章《拉祜语主流新媒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策略》分析拉祜语主流新媒体在当前传播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采用的的策略,从传播者策略、符号策略和信息策略三个角度分析直接影响着平台内容选择的因素及信息推送中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呈现的策略。第三章《拉祜语主流新媒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实践》选取其传播内容中的案例进行分析,结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内涵,分别从政治认同、国家认同、情感认同和文化认同四个层面进行分析探讨,进而归纳出平台发布内容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实践。第四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拉祜语主流新媒体发展策略》对拉祜语主流新媒体的传播现状进行反思,基于前文分析的基础之上发现其面向拉祜族的传播工作中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的不足,针对这些问题尝试在主流媒体传播原则和策略的指导下提出具体建议,以期能对民语媒体的发展进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为边疆和谐稳定建设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