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 阿昌族
- 白族
- 保安族
- 布朗族
- 布依族
- 藏族
- 朝鲜族
- 达斡尔族
- 傣族
- 德昂族
- 东乡族
- 侗族
- 独龙族
- 俄罗斯族
- 鄂伦春族
- 鄂温克族
- 高山族
- 仡佬族
- 哈尼族
- 哈萨克族
- 汉族
- 赫哲族
- 回族
- 基诺族
- 京族
- 景颇族
- 柯尔克孜族
- 拉祜族
- 黎族
- 傈僳族
- 珞巴族
- 满族
- 毛南族
- 门巴族
- 蒙古族
- 苗族
- 仫佬族
- 纳西族
- 怒族
- 普米族
- 羌族
- 撒拉族
- 畲族
- 水族
- 塔吉克族
- 塔塔尔族
- 土家族
- 土族
- 佤族
- 维吾尔族
- 乌兹别克族
- 锡伯族
- 瑶族
- 彝族
- 裕固族
- 壮族
-
云南高校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思想基础,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全新资源。边疆是云南省的主要特色,全省边境地区共有16个少数民族。全省共有81所高等院校,其中地处昆明省会的共有52所,29所分布在各个州市;其中12所院校地处边疆州市。从生源结构上来看,少数民族学生占了高校总人数的一定比重。校园文化氛围相对自由、轻松,特别是和其他院校相比,边疆高校具有特殊的状况,再加上国际格局的深刻变革、多元文化思潮的碰撞、社会环境和家庭结构的变迁等种种因素的叠加影响,这容易导致部分云南高校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淡薄。云南高校学生作为新时代云南民族团结进步发展事业的主力军和生力军,承担着新时代云南民族团结进步发展事业的社会重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代云南民族团结工作的重要任务。回顾历史,云南高校学生有着爱国、民主的优良传统。在革命战争年代,他们为争取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在和平建设时期,他们投身于社会主义边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进入新时代,云南高校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面临新挑战,如社会观念多元、学校治理改革、家庭结构变迁、主动性不强等。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从社会、学校、家庭、学生自身这几个角度来分析和挖掘,如何更好地对云南高校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育,需要明确地遵循基本原则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措施,促使云南高校学生增强“三个离不开”和“五个认同”,从而更好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西藏高校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长效机制研究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和国家在总结历代民族工作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各民族发展实际提出的又一新论断,是党和国家在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和重要内容,也是新时代西藏工作的战略性任务。西藏作为国家的安全屏障,是我国反分裂斗争形势最为严峻的地区。西藏高校大学生是西藏社会发展的后备军,西藏高校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西藏社会长期稳定和高质量发展有重要现实意义。西方反华势力对高校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渗透和西藏分裂分子对祖国的分裂形势日益严峻,西藏高校建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长效机制迫在眉睫。本文主要以西藏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建立健全西藏高校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长效机制为研究目标,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理论的梳理以及西藏高校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意义与经验总结入手,通过对西藏高校大学生进行访谈与问卷调查,分析了西藏高校在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的针对性不足、师资队伍有待加强、教学方法有待改善、各民族大学生交往交流交融的机会有待增加、线上线下、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健全西藏高校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长效机制的对策,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分别是:通过党委亲自部署和党政分工合作来完善领导体制机制;通过构建科学的教育教学体系、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开展反分裂宣传教育、马克思主义“五观”和“五史”教育来健全宣传教育机制;通过构建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主题教育多位一体教育平台、把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法律法规作为教育重要内容、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全面开展教学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充分发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的育人引领作用来健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常态化机制;通过建设谈心交心暖心的网络空间、为大学生创造共居、共学、共乐的条件、鼓励大学生在民族地区和非民族地区双向就业、支持各民族大学生联合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搭建促进大学生相互沟通交流的文化桥梁来完善线上线下交往交流促进机制;通过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建设、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向纵深拓展、形成三全育人格局和以点串线、以线连片、以片带面的格局来建立完善格局拓展机制。
-
文化认同视角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社会意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同样具有其功能和属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一个重要的学术范畴,反映了意识形态的文化核心,是中华民族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保持文化完整性的重要精神保障。与此同时,它还是新一代党的领导人提出的具有国家特色的思想和理论产物,是近年来党和国家关注的重点。党的十九大报告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作用。本论文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从文化认同的视角出发,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定义为一种与社会发展相符合的社会意识,从文化认同的角度探讨如何培育并不断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国目前的发展状况相结合,分析当前社会它面临的机遇、挑战和面临挑战的原因等因素,以此作为一个参照点,为其更好的发展提供借鉴。论文主体由七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是对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以及相关研究现状的归纳和总结。同时在对相关文献资料收集与整理的过程中加强立论依据的提取,并对研究对象进行有针对性的说明,通过大量国内外资料的查阅及梳理,明确论文的创新点,以及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部分是对与其相关问题的概述,通过分析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中华民族共同体为下文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从文化认同的角度解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过程,并从逻辑起点、逻辑动机和逻辑目标三个层次分析了它如何逐渐形成并得到认可的。第四部分从文化认同视角下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多维审视,从历史维度、实践维度以及理论维度三个方面展开进行了全面的研究。第五部分是从文化认同的角度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情况。分析了当前它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分析了这些挑战存在的原因。第六部分是从文化认同的角度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实际探索,分析了在具体实践中培育它所应遵循的准则与路径选择。最后一部分是结论。简而言之,从文化认同的角度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对新时代的社会意识理论研究具有学术价值,而且对于促进民族文化发展、加强文化认同、提升凝聚力也具有现实意义。特别是我国正处于国家复兴和社会发展的新阶段,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指导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都特别重要。
-
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 ——以黑龙江省部分高校为例
高校大学生作为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有生力量。我国是由56个民族构成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共同奋斗创造了中华民族光辉璀璨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没有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就没有中华民族的振兴。因而,维护国家安定和民族团结,既是国家大事,也是每个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全球化的影响也逐渐渗透到我国的方方面面,对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民族团结意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不仅能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提高大学生个人的综合素质,更能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既能够提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理论的科学性,彰显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当代价值,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又能引导大学生全面发展,为大学生坚定文化认同和民族团结意识提供依据,为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寻求有效途径。选题以黑龙江省具有代表性的高校调研数据为依托展开研究。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现状来看,目前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面临着部分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重视不够、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体系不够完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社会环境复杂等问题,这些问题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一方面,大学生理性认识有待加强、主动学习意识不强、使命担当意识不足等自身因素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造成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内容不够丰富、可利用的资源不足以及教育方法实效性不强等学校因素也会影响到培育的效果。此外,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及民族文化信仰的差异、西方社会思潮以及网络多元化的信息等社会环境因素同样也给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带来了不良影响。据此,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策略从内容、途径、团队和环境四个方面着手。首先,加强大学生认同意识、国家责任意识、民族团结意识、共建共享意识培育,丰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内容;其次,利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作同行、课外实践实习实训和各类思政教育平台,开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途径;再次,打造民族素养过硬的教师队伍、高质量的辅导员队伍、有带动作用的学生组织,建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团队;最后,从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营造浓厚的校园氛围、净化网络环境入手,优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环境。增强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应对当前我国所面临的复杂国际形势的需要,是实现国家繁荣和社会和谐的基础,也是高校实现其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和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选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对于加强大学生认同意识、责任意识等具有重要作用。各民族大学生在平等交流中,增进“五个认同”,共同促进国家的繁荣兴旺,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
多元一体视角下中华民族共同体巩固的教育路径研究 ——以寻甸回汉互嵌地区为例
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不变的基础上建设和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既是学术界的共识,也是当下民族工作的前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主要表现为民族认同的多元一体和民族文化的多元一体,故本研究以多元一体为视角,紧扣教育对民族认同形成和民族文化发展的影响,结合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以民族认同和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现状为主要指标,考察回汉互嵌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现状及教育对其产生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教育路径。多元一体格局现状的分析结果表明:回汉互嵌地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民族认同的一体性显著高于多元性,在中华民族认同显著高于本民族认同的基础上,回族个体的本民族认同显著低于汉族且有持续降低的发展趋势;文化一体性显著高于多元性,且回汉文化差异的范围已大大缩小,回族文化的独有特性持续减弱成为回族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对多元一体格局现状进行教育归因分析后发现:学校教育对个体本民族认同的影响已显著高于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民族文化传承和本民族认同培育功能减弱,且受家庭教育学校化以及学校教育并不涉及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等因素的影响,回汉互嵌地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将持续面临多元一面萎缩甚至消失的现实困境。因此,本文在现状分析和归因分析的基础之上提出:在多元一体视角下,回汉互嵌地区的教育应以维持文化多元性和本民族认同多元性为核心价值取向,发挥家庭教育以文化实践为导向的文化传承优势,充分利用学校教育对民族历史文化知识体系的整合与传承优势,恢复和增强家庭教育的民族文化传承和本民族认同培育功能,在着力保存、传承和传播回族文化的同时,提升回族个体的民族认同感、增进民族间的理解和包容,以防止回汉互嵌的地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多元一面继续萎缩,助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进一步巩固。
-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高中历史课堂的培养研究 ——以中国古代史为例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概念自十八大提出以后,在不同场合被反复强调。随后,铸牢和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了学术界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多数研究成果显示,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多以思政方向为主,面向广大在校大学生,探求国家和社会教育以及校园文化活动的通力合作。随着国家的宣传教育和新课改的推进,不少中学历史教师也都意识到了历史课堂是共同体意识培养的重要平台。基于此,本文聚焦高中历史课堂内外,以高中历史新课标为依据,梳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概念,分析其培养价值。其次,以西宁市部分高中的调查问卷和教学实况为一手资料,分析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利因素和现存问题。由于共同体意识的培养工作还处于尝试阶段,在实际教学培养中,形式主义、片面性、单一性、表面性的培养活动依然存在。因此,本文从课程资源的开发、教学内容的整合以及教学方法的优化三个方面规划共同体意识培养的落地策略,以期提高历史课堂培养的有效性。最后,以部编版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为蓝本,选取中国古代史部分进行具体的教学尝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历史史实中体会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从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
藏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培育各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中华民族认同至关重要。藏族大学生是促进藏区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鲜活力量。西藏地区由于其天然的地理环境以及传统的历史文化,对藏族大学生进行思想意识培养需要具有针对性的方式方法。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培育藏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实现国家安定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当前藏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深入研究藏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路径。首先,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展及其理论内涵概述。主要剖析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的发展及提出的时代背景以及理论依据,为后文铺垫。其次,主要剖析当前时代背景下藏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必要性,深入探讨了新时代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需求以及经济发展对于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需要。再次,通过使用问卷调查数据了解到当前培育的现状,探索了其中不足。通过对当前藏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问题进行综合分析,为进一步讨论更具有针对性的培养策略提供客观数据支持。最后,进行了培养策略探索。针对第三部分现存问题提出化解之策,主要包含完善课程内容、建立健全常态化教育机制、挖掘特色培育资源以及加强思政课与相关学科教育协同几个方面。
-
新疆少数民族中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
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处理好民族关系,解决好民族问题是国家发展的大事。新疆位于我国西北边陲,47个少数民族长期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特殊的地理、人文、宗教环境,使新疆长期处于反分裂和反渗透斗争的前沿阵地。新疆少数民族中学生是少数民族实现繁荣发展的后备力量,更是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责任与时代使命。因此,加强新疆少数民族中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既是国家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部署,也是学校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处理好民族关系、解决好民族问题的应有之义。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共产党民族纲领及民族政策为理论支撑,总结新疆少数民族中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特点和必要性,本着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有效对策的研究思路,针对新疆少数民族中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展开调研。论文运用文献分析法、调查分析法、跨学科研究法,在调查研究中设计调查问卷,运用统计分析工具对新疆三所中学的284名少数民族中学生的实证调查数据进行分析。调查结果显示:新疆少数民族中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效果显著,新疆少数民族中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普遍得到了提高。但也存在培育环境相对单一、部分少数民族中学生对了解中华民族历史和中华文化的兴趣不高、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不强、对国家民族政策了解不够全面等问题。因此,本文从社会、学生自身和学校三个方面分析了新疆少数民族中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产生问题的成因,然后在充实培育内容的基础上,明确学校、党和政府与社会在新疆少数民族中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中应发挥的作用,并从这三个角度提出了十个切实提高新疆少数民族中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实效性的有效对策,为新疆少数民族中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提供参考。
-
新疆高校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进入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对于新疆地区的民族团结工作以及国家认同教育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一时期内,新疆地区高校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培育情况如何,怎样随着民族工作具体实践的发展而培育和铸牢,是需要关注和进一步探索的。本文以“新疆高校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为题,探究当前新疆高校在铸牢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实践状况。论文总体分为四个基本部分。第一部分引言部分,主要是对论文的选题意义、研究思路、国内研究现状以及研究的重难点和创新做出阐述;第二部分是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核心概念内涵的概述,以及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过程的分析和梳理;第三部分是对新疆高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实践现状的探讨,举例了疆内高校的具体实践,总结新疆高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铸牢环节中的成效以及存在的工作难点和不足;第四部分是提出在新疆高校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施路径和可行措施,包括以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为根本,以高校多举措并举提升培育实效为主导,以学生个人自觉主动参与培育全过程为重点的三大层次的路径思考。通过对新疆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现状的研究发现,新疆高校进一步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除了需要政府和高校的多措并举、宣传引导之外,最重要的因素还是学生个人自觉自发的认同。当代新疆高校学生在接受了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过程后,能够真正做到不仅仅是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增强国家认同,而是以中华民族建设蓝图的主人公角度出发,在个人的自主认知和世界观视野下切身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变革和共同体意识的凝聚作用,加深各民族团结稳定统一的民族认同感,发挥所学所长和示范引领作用,自觉担负起实现新疆长治久安和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使命,这才算是新疆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落到了实处,取得了成效。
-
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及培育研究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的总称。在中华民族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56个民族逐渐形成了政治上团结统一,文化上兼容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的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实现国家统一的基石、促进民族团结的根本,凝聚民族精神力量的灵魂,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学生,是实现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力量。加强对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为依据,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为借鉴,对全国124所高校1127名在校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及培育进行问卷调查,在把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及培育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及培育的因素,提出了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并从主体、客体、环境及方法等方面提出了加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对策和建议。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就当前学术界相关研究的现状进行了简要归纳总结;第二部分就与本研究相关的共同体、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相关概念做了简要界定;第三部分阐述了对大学生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理论依据和历史借鉴;第四部分,通过调查研究,对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及培育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做了详细分析;第五部分,从指导思想、原则、路径等方面提出了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对策和建议。
-
共筑中华民族共同体 ——大一统思想在少数民族中的实践研究
中国历史是一部各民族共创中华的历史,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将各民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那就是“大一统”思想。“大一统”思想是中国作为多民族统一国家延绵不绝和中华民族走向一体的原动力,少数民族和汉族皆是感知和实行这一原动力的主体,其中少数民族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可以说中国历史,也是一部各民族追求“大一统”理想的历史,“大一统”始终是主流,分裂才是异态,这正是历史上王朝不断更迭,而“中国”却始终存在并向“大中国”嬗变的主要原因。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在丰富和实践“大一统”理念上的贡献是卓越的,他们要么参与到中华“大一统”的政治体系中,要么以实现“大一统”为己任,为之努力奋斗,为推动中国成为一个牢固的大一统多民族国家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具有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遗憾的是,目前学界对少数民族“大一统”思想的关切还不够,对少数民族“大一统”思想与实践作系统性论述的更是寥寥无几,因此本文对此想作一番尝试性研究。文章主要分为四大部分进行论述,即影响少数民族大一统思想产生与实践的因素;十六国北魏时期少数民族在“大一统”思想与实践上的初步探索;辽、金、元时期少数民族大一统思想与实践的调适与发展;清朝满洲族大一统思想的成熟与成功实践。以时间和少数民族“大一统”实践的特点与成效分阶段进行论述,以反映少数民族大一统思想在内容与实践上的阶段性特点,同时又将各个发展阶段联系起来,探寻各阶段之间的历史继承性。从刘渊建立“汉国”政权始,少数民族开始纷纷加入追求“大一统”的行列之中,拓跋鲜卑建立的北魏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中华正统王朝,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中华大一统王朝,建立清朝的满族集“大一统”思想之大成并成功实践,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并向多元一体化发展。在少数民族“大一统”实践历程中,“小中国”向“大中国”转变,“华夷之辨”向“华夷一家”转变,整体上来看,少数民族将汉人所主张的“华夷之辨”的“大一统”观整体向“华夷一家”的新“大一统”观的转变和发展,从而促进中华民族走向多元一体化。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本文希望在充分借鉴前贤研究成果基础上,通过对史籍文献的搜集整理与深入分析,力图对少数民族“大一统”思想与实践进行系统、综合性的考察,探寻少数民族“大一统”思想与实践的发展与特点,以期加深我们对少数民族“大一统”思想与实践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中所发挥重要作用的认识,增强我们对“各民族共创中华”的历史认同,为当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
-
新时代北京高校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基于北京市五所高校的实证分析
北京高校大学生是一个重要而特殊的群体,特指目前就读于北京市高等院校的各民族学生。由于北京高校中包含着我国多个民族的学生,在新时代社会背景下,如何促进各民族学生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便成为当前北京高校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同时也是新时代深入开展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北京各高校通过实施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在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显著增强,各民族学生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日益频繁、深入,更是涌现出了一大批爱国奉献、维护民族团结进步的模范人物,等等。但同时,北京高校在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仍然面临着一些严峻的问题和挑战:一是部分汉族学生对我国多民族国情的认识缺乏理性,不能深刻认知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同胞关系,不能将维护民族团结进步的意识付诸行动;二是部分高校对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视不够,学校相关课程相对匮乏,教育形式单一,教育宣传活动极少开展;三是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由于自身意志薄弱,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中,极易受到“网络民族主义”的渗透和蛊惑,进而产生不利于民族团结的思想言行等。如果我们不能正确认识这些问题和挑战,任其发展,必然会影响到北京高校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效果,从而对北京高校的校园安全和首都社会的发展稳定构成威胁。鉴于此,本文最后提出,北京高校必须紧扣新时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主题,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从以下四个方面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是高校领导要提高政治站位,重视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二是要积极创设有利条件,促进首都不同高校之间展开交流合作;三是要用好新媒体技术,推进北京高校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最后,要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大学生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主体作用。
-
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视域下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断,这是我们党对民族工作规律性认识的深化,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原创性贡献,是我们党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巨大飞跃。国内各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过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逐渐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联系、情感上相互亲近,各少数民族逐渐发展成为中华民族。中华民族不是国内各民族简单的组合,而是一个共同体。共同体是中华民族的本质特点,中华民族之所以成为共同体,其中起着“黏合剂”作用的是历史上的交往交流交融,是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共同居住的广袤国土,是团结一致、驱逐外辱、寻求解放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记忆和历史使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各民族成员对共有身份——“中华民族”的认同意识,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内聚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历史传统,源起于传统“华夷一统”思想,在古代无论是“华”,还是“夷”,尽管文化形式各异,居住在不同的区域,但都是炎黄子孙。中原王朝对边疆民族地区无论采取武力征服、羁縻、和亲等政策,都在维护国家统一。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列强入侵、生灵涂炭,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在共同反抗外敌入侵的过程中,中华民族意识不断觉醒,不断衍生和发展,经过抗日战争时期全社会对“中华民族”概念广泛的讨论,社会各界对“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观念逐渐接受,中华民族意识进一步强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对国内各民族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得到极大强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的提出,是对中华民族与各个少数民族的关系的认识的一大飞跃。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形势,立足我国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的传统,立足新形势新要求,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得以基本形成。2014年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科学论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这一论断的形成,同样经历了逐渐发展形成的过程,经历了从“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到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正式确立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几个阶段,体现了我们党对我国民族工作规律的认识的深化和飞跃,对中华民族和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有了更加清晰的掌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为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西藏工作,在福建、浙江工作期间,就非常关注西藏。党的十八大以来,亲自主持召开第六次和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机遇西藏特殊关怀,在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十个必须”的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断,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确定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核心内容之一,这是新时代在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实践要求和根本引领。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结我们党领导人民治藏稳藏兴藏的成功经验基础上形成的纲领性原则,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西藏工作实际,深刻揭示了西藏工作的内在规律。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西藏面临“五期叠加”新的阶段性特征。西藏作为我国西南边疆民族地区,民族成分众多,宗教因素突出,做好新时代西藏工作必须将民族宗教因素放在突出重要位置来考虑。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西藏各族人民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实行改革开放,彻底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历史性摆脱了贫困。但是,十四世达赖和达赖集团的分裂活动一刻没有停止,境内外企图分裂祖国,破坏安定和平大好局面的反动势力仍然存在,反分裂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当“管肚子”的问题解决以后,“管脑子”的问题仍然任务艰巨,如何让西藏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必须按照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要求必须通过加强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不仅是新时代西藏工作“三个赋予、一个有利于”的要求,也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坚持西藏工作的着眼点着力点,淡化宗教消极影响,提升西藏各民族的凝聚力创造力,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做好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凝聚西藏各族人民的共同力量。本文的研究主要从理论、政策、实践及反思四个维度出发,进行相关概念界定、理论基础梳理、价值意义阐释、实证分析调查、剖析问题实质、路径选择探析。其中绪论部分主要介绍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及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国内外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趋势及学术观点,并从宏观层面提出了本论文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第一章主要从多学科视角对相关概念进行了阐释与界定,以期从历史的视角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源起、雏形、形成、发展与确立的不同历史形态进行梳理总结,从而夯实研究根基。第二章主要追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首先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共同体思想,其次梳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关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再次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寻找关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依据,最后对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论述总结归纳并概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第三章主要论述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与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的关系,提出新时代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遵循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还要立足于西藏特殊的民族宗教实际,正确处理好“一”和“多”、“同”和“异”、“恒”和“变”的关系。第四章从历史与现实的层面分析了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依据与现实机遇,从古代西藏各族人民群众与内地其他民族之间的互动,近代以来西藏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形成中的巨大历史贡献,以及当代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机遇等方面进行了论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关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与系统工程战略性工程,关键是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现实命题的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既是理论研究也是现实问题研究,为了避免主观臆断和偏见,采取对西藏高校大学生、西藏农牧区、西藏城市社区进行定量调查,以问卷调查与访谈方法与形式,分析他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状、问题和对策,并以此为依据形成了第五章内容,本章主要以社会学和民族学的研究方法为主,以西藏7所高校中的部分在校大学生与教师、西藏农牧区的部分农牧民与驻村干部、城市社区中的部分市民与流动人口为调查对象,累计发放问卷3000余份,访谈人数300余人,并通过SPSS数据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研究结论,为论文的研究增加数据支撑与可靠依据。第六章立足实证分析,剖析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的挑战,为第七章在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视域下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构建提供了路径构建依据。着眼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选择是多样的,其中政治建设是根本保障,经济发展是重要基础,文化认同是精神纽带,社会认知是关键,教育宣传是手段,只有这几者相互促进、相互依赖,努力化解各种不利因素,才能使西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的更加坚固。
-
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的文化认同研究
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对于多民族国家而言,民族问题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统一、社会的稳定、民族的进步。新中国成立以来,认识和解决民族问题一直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一环,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着民族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判断和新命题。其中,以增强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便是其中之一。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标识、是民族成员精神的记忆、生活的图景,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共同体成员在思想上达成共识、情感上产生共鸣,行动上形成合力,从而产生强大的归属力和凝聚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因此,积极探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的文化认同问题,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更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文化具有民族性、时代性、阶级性以及主体性特征,究其根本它是一个“人化”和“化人”的过程。文化认同的实现需要以共同的社会特征作为依托、以雄厚的物质基础作为基础,以满足人的客观需要作为动力,并通过自然认同、强化认同和理解认同这三种途径达到认同的目的。基于这一认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整合文化资源是基础,这其中既包含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整合、对革命文化的承继,也包含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培育文化认同是关键,要通过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增强中华民族文化的物质基础;通过挖掘中华各族的文化共性、加大理论研究和创新力度、全面做好宣传及教育工作凝聚中华各族人民的价值共识;通过开发和保护民族文化资源、以品牌创造催生文化发展、理顺文化发展的管理机制促进民族文化产业化发展;通过以正确的价值观引领信息生产、有效控制信息的传播手段、树立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建构中华文化共享的信息场域;通过创新文化认同的教育理念、充实文化认同教育的内容、完善文化认同教育的过程、丰富文化认同教育的形式来发展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教育。
-
高校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 ——以广州市为例
我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关系社会稳定、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的大局,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民族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成为民族工作思想的主旋律。因此,对高校民族学生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使各民族学生成为拥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有志青年,是党和国家对各民族大学生殷切的期盼和要求。同时,加强高校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融入到高校教育的环节当中,是提升学生的共同体意识,凝聚各族人心,培养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团结进步思想的关键,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因此,加强高校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为研究该问题,本文以广州高校民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以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为主要目标、通过对广州高校民族学生发放问卷的方式,调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现状,并就存在的问题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最后是对加强高校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对策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