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 阿昌族
- 白族
- 保安族
- 布朗族
- 布依族
- 藏族
- 朝鲜族
- 达斡尔族
- 傣族
- 德昂族
- 东乡族
- 侗族
- 独龙族
- 俄罗斯族
- 鄂伦春族
- 鄂温克族
- 高山族
- 仡佬族
- 哈尼族
- 哈萨克族
- 汉族
- 赫哲族
- 回族
- 基诺族
- 京族
- 景颇族
- 柯尔克孜族
- 拉祜族
- 黎族
- 傈僳族
- 珞巴族
- 满族
- 毛南族
- 门巴族
- 蒙古族
- 苗族
- 仫佬族
- 纳西族
- 怒族
- 普米族
- 羌族
- 撒拉族
- 畲族
- 水族
- 塔吉克族
- 塔塔尔族
- 土家族
- 土族
- 佤族
- 维吾尔族
- 乌兹别克族
- 锡伯族
- 瑶族
- 彝族
- 裕固族
- 壮族
-
毛南族南瓜节
南瓜节,是毛南族的节日,时在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这天。重阳节,毛南族叫“九月重阳”,这个节日,家中有老人的给老人添粮补寿,因节日设在农历九月九日这一天,用南瓜拌小米煮着吃,谓之“南瓜节”。毛南族的"南瓜节",时在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这天。各家把收获到家的形状各异,桔黄色的大南瓜摆满楼板,逐一挑选。年轻人走门串户,到各家评选"南瓜王"。不仅要看外观,而且要凭经验透过表面看到瓜籽。待到众人意见基本一致,由一身强力壮者用砍刀劈开"南瓜王",主人掏出瓜瓤,把饱满的籽留作来年的种子。然后把瓜切成块,放进小米粥锅里,文火煨炖,煮得烂熟,先盛一碗供在香火堂前敬奉"南瓜王",尔后众人共餐同享。
-
毛南族分龙节
“龙”是管雨水的,“龙日”前后祭拜它,是求其均匀降雨以获得好收成。过节前一天,要“椎杀”一头公牛,用牛头、牛尾、牛脚、牛内脏祭龙。祭时有法师喃经、跳神。牛肉则分给各家各户或拿到市上出卖,收入作为节日费用。 祭龙后二三天,各户自拜祖先、三界仙、灶王、地主娘娘等,也是求神灵保佑五谷丰登。又用糯饭、粉蒸肉喂牛,以酬谢它耕作的辛劳,并给牛放假一天,让它好好休息。嫁出去的女儿则带上子女和礼品回娘家过节,亲戚朋友也常常登门贺节,青年男女则盛装聚会唱歌,选择知音。 现在过此节,宗教迷信活动多已废弃。增加了文体竞赛或者开展有关生产生活方面的科普活动等。
-
毛南族五月庙节
农历每年五月“分龙”日前两天举行,全乡男女都参加,祈求五谷丰登。“分龙”这天,出嫁的女子也要赶来参加,主人备五色糯米饭招待。过节的日期各村不一,有些村寨从农历夏至日算起,逢第一个辰日为庙节,有些地方的节日则提前五天举行,即从辰日起倒数至亥日为期。每到庙节,毛南族山乡家家户户都蒸起红、黑、黄、绿、白等五色糯米饭和粉蒸肉,折回柳枝插在中堂,把糯米饭捏成小团团,密密麻麻地粘在柳枝上,意玉预祝五谷丰收。五月庙节也是毛南族的青年男女盛会的日子。
-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
-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凤腾山古墓群保护条例
-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自治条例
-
蓝朝全
蓝朝全(1908-1972),畲族。福建省罗源县西兰乡西兰村的塘里 自然村人。1972年去世。蓝朝全生于罗源县西兰乡西兰村的塘里自然村。
-
谭魁
谭魁(1910-1992),毛南族。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 下南乡松仁屯人。1992年去世。
-
袁凤辰
袁凤辰(1931—1981),毛南族,广西环江县人,诗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51年参加工作,历任共青团环江县川山区工委副书记、书记,环江县人民法院助审员、审判员、副院长,县文化馆负责人、县文化局副局长。是中国作家协会广西分会会员,广西壮族自治区民间文学研究会会员,广西文联委员,作协广西分会民族文学委员。作品主要有叙事长诗《献右方》(与蒙国荣合作)和短诗《美好前程更宽阔》、《如今碾米用机器》等多首。先后整理了30余篇毛南族民间故事和500余首毛南族民歌,发表了《毛难族民间文学概念概况》的论文。
-
谭克绳
谭克绳(1933—),毛南族,广西环江人,历史学教授。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年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后,留校任教,为历史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系主任。著有《鄂豫皖苏区历史简编》、《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斗争史》、《中国现代史普及读本》等。
-
覃永绵
覃永绵(1937-),毛南族,曾用笔名绵绵,广西环江人。1962年毕业于中南民族学院中文系。广西民族学院副教授、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广西分会会员。60年代以来,长期从事毛南族的文学艺术等调查研究。1981年在《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发表《爱金子的人》等5篇作品。1985年于《中国少数民族宗教》发表论文《毛南族的宗教观念及活动》。1987年合作编著出版《毛南族研究文选》。1988年参加《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编写工作,撰有《毛南族宗教》一文。1991年参加《广西民族大全》毛南族部分的编写。1993年至1994年,先后参加《广西百科全书》民族分篇毛南族部分条目、《中国民族文化大观》毛南族编、《中华文化通志》毛南族卷的编写。
-
孟学祥
孟学祥(1964-),毛南族,贵州省平塘县纳料村人,毛南族作家。大专毕业,教过书、办过报、从政搞过农村工作。1988年开始文学创作,曾用过笔名“晓梦”、“梦晓”、“卡斯特”等。先后在《民族文学》、《青年文学》、《山花》等杂志报刊发表小说、散文、散文诗、报告文学等100余万字。结集出版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山路不到头》和散文集《山中那一个家园》。目前为贵州省作家协会理事、贵州文学院签约作家、黔南州作家协会主席。
-
方振国
方振国(生卒年不详),毛南族,木质傩面具雕刻技艺传承人之一,他1984年开始制作傩面具,距今已31年了,方老师对傩面具的雕刻有独特的情节,要求精益求精,包括每一根胡子、每一根头发丝都一丝不苟。如今他每年都制作5-6套傩面具(每套36个)深受大家喜欢。作为为数不多的能够雕刻全套傩面的雕刻师之一,方老师没有徒弟,只是把手艺传给了小儿子。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毛南族“肥套”是一种原始宗教祭祀活动。
-
毛南族音乐
毛南族音乐主要是民间歌曲及师公、道公音乐。主要用于宗教活动。师公音乐也用于演唱民间故事。师公音乐主要来自民歌中的欢和比,旋律性较强。道公音乐大部分为念诵性的曲调。师公演唱时的伴奏乐器有唢呐、箫、笛、牛皮腰鼓、长鼓(又名黄泥鼓)、小鼓、小锣、钹、木鱼和碰铃等。道公演唱时则只用打击乐器伴奏。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师公音乐和民歌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毛南戏,受到群众的喜爱。按传统习惯毛南族音乐分为:“欢”、“比”、“耍”、“排见”和“梭侬”5种。
-
毛南族舞蹈
“毛南戏”源于民间,形成于道教跳神节目,多是一些反映古代劳动人民的斗争生活和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以及民间传说等传统剧目。毛南戏集歌舞、话剧、民歌、民谣及“师公”的舞姿于一身。表演时,对白和歌舞并用,有二胡、笛子、唢呐、铜鼓等伴奏。贵州毛南族舞蹈更是形式多样,猴鼓舞、火把舞、拦门舞等种类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