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 阿昌族
- 白族
- 保安族
- 布朗族
- 布依族
- 藏族
- 朝鲜族
- 达斡尔族
- 傣族
- 德昂族
- 东乡族
- 侗族
- 独龙族
- 俄罗斯族
- 鄂伦春族
- 鄂温克族
- 高山族
- 仡佬族
- 哈尼族
- 哈萨克族
- 汉族
- 赫哲族
- 回族
- 基诺族
- 京族
- 景颇族
- 柯尔克孜族
- 拉祜族
- 黎族
- 傈僳族
- 珞巴族
- 满族
- 毛南族
- 门巴族
- 蒙古族
- 苗族
- 仫佬族
- 纳西族
- 怒族
- 普米族
- 羌族
- 撒拉族
- 畲族
- 水族
- 塔吉克族
- 塔塔尔族
- 土家族
- 土族
- 佤族
- 维吾尔族
- 乌兹别克族
- 锡伯族
- 瑶族
- 彝族
- 裕固族
- 壮族
-
怒族女装
怒族女子所穿的服饰
-
幼儿园
老姆登村的幼儿园
-
铜像
老姆登村的铜像
-
浮雕
老姆登村的浮雕
-
民居
老姆登村的民居
-
村容村貌
老姆登村的村容村貌
-
村口
老姆登村的村口
-
怒族祭谷神
祭谷神不许妇女儿童参加。届时寨中的男子们抬着祭品到预先选定的场地,主持仪式的巫师叫人砍一枝金竹、一根芦苇和一枝青枫栎插在场上,进行祭祀,祷告谷神保佑来年庄稼丰收。祭祀完后,大家生火煮饭,和着米饭将祭品分而食之。“夸日”怒语是“敲犁头”之意,这是向雨神求雨保平安的祭祀活动,在“汝为”的第二天后举行。祭祀时,先由祭司敲犁头然后由大家轮流敲,以向雨神求雨。
-
怒族仙女节
怒族仙女节,流行于流传于云南省贡山一带怒族地区的民族传统节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怒族仙女节又称“鲜花节”,怒族仙女节的起源,一种说法是源于原始崇拜,另一说法是怒族早期母系氏族尊崇女性的一种遗俗。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举行,延续三天。节庆活动包括祭祀仙女洞并迎接圣水、歌舞求福、体育竞技三大类别。 2006年5月20日,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申报的怒族仙女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Ⅹ-24。
-
怒族山林节
居住在云南省兰坪县菟峨区的怒族(自称“若柔”人)为祭祀树林而过的节日。节期一般在树木枝叶茂盛的六、七月间举行。祭礼时要阖族参加,并排除其他民族的成员。他们集中到山上一片被视为“神林”的树林前,由巫师主持,杀黑羊祭祀,求神保护森林,免除各种虫灾、火灾等危害,使林木长得树高干粗。祭毕,就地烹羊同享。
-
怒族笛子
气鸣乐器,怒族称其为“布利亚”。流行于云南碧江、兰坪等地。由吹管和共鸣筒组成,演奏时左手持共鸣筒,多用于丧葬活动中。
-
哇详水
哇详水(生卒年不详)十七世纪云南怒江福贡县木古里怒族第九世祖。从其第一世祖仆纳庆传至哇详水、哇启独,距今约有280年历史。随着人口逐步增长和赋税进一步增加,荒地逐渐被开垦,各族之间甚而怒族之间已将土地看作自己重要的私人财产。其女出嫁到碧江三区的怒族村落时,割去一块名叫鱼独的土地作为陪嫁。为防止碧江三区的怒族乘机侵入,引起土地纠纷,哇详水主张双方划定界线,从此各家族纷纷仿效,致使木古里怒族与碧江三区的怒族划定了辖区界线。由于各个家族土地界线分明,迁徙流动减少,逐步形成了比较稳定的村落,有利于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
-
彭恩德
彭恩德(1922〜1997),怒族,又名安振亚。云南省贡山县捧当乡 迪麻洛才当村人。民族宗教界爱国人士。1997年去世。
-
虐罗虐及
虐罗虐及(生卒年不详)云南碧江怒族第36代祖。传说他有四子:长子拉黑,次子拉欧,三了拉穷,四子拉赊。今碧江八村的怒族为次子拉欧的后代,九村为三子拉穷的后代,七村的部分怒族为四子拉赊的后代。据说长子拉黑因出生后不断啼哭,按照怒族习欲必须迁居方能止啼,故迁至高黎页山以西的墨河、狄秀江一带居住。其后人与当地土著居民逐渐融合,子民繁衍基本居住两地。居墨河者称为“曼娃”,居狄秀江者称“逖秀龙”,至今已有27代,并发展演变为独龙族。是以今当地怒族和独龙族往来频繁,互称亲戚,关系密切。
-
李绍恩
李绍恩(1959~)云南兰坪县人,毕业于云南大学政治系哲学专业。曾任兰坪县委党校理沦教员;兰坪县委宣传部长;怒江州委党校理沦教员及教务处主任、怒江州委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等职。发表(出版)过数十篇共50多万字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著述,参与有关部门(受省、州钉关部门之聘)撰写过一些书籍,研究过一些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