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 阿昌族
- 白族
- 保安族
- 布朗族
- 布依族
- 藏族
- 朝鲜族
- 达斡尔族
- 傣族
- 德昂族
- 东乡族
- 侗族
- 独龙族
- 俄罗斯族
- 鄂伦春族
- 鄂温克族
- 高山族
- 仡佬族
- 哈尼族
- 哈萨克族
- 汉族
- 赫哲族
- 回族
- 基诺族
- 京族
- 景颇族
- 柯尔克孜族
- 拉祜族
- 黎族
- 傈僳族
- 珞巴族
- 满族
- 毛南族
- 门巴族
- 蒙古族
- 苗族
- 仫佬族
- 纳西族
- 怒族
- 普米族
- 羌族
- 撒拉族
- 畲族
- 水族
- 塔吉克族
- 塔塔尔族
- 土家族
- 土族
- 佤族
- 维吾尔族
- 乌兹别克族
- 锡伯族
- 瑶族
- 彝族
- 裕固族
- 壮族
-
鄂伦春族手套
用孢皮缝制的五指手套,还有类似手闷子的“考呼路”。五指手套做工精细。套口处镶有灰鼠皮边和云字花边,手背上绣有各种精巧的花纹,是男女之间的定情物。“考呼路”一般比较长,可以套在衣袖上,然后用皮条扎住。
-
鄂伦春族传统工艺桦皮制品
桦皮制品在鄂伦春族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将桦树上剥下的整张桦皮,加工制作成各种不同用途的生活用具和工艺品,从日常生活中的家具、容器、餐具、摇篮到生产用的船只、狗哨等工具,甚至是覆盖房屋用的“铁克沙”等,都要用桦皮制作。鄂伦春人不论男女老少都能用桦皮加工成各种所需用品,并在成品上雕绘各种图案,独具风格。桦皮缝制成的用具,不仅成本低廉、589_取材方便,而且结实耐用,不怕碰撞、携带轻便。
-
鄂伦春族拜火神
每年腊月二十三和春节的早晨,鄂伦春族家庭都要拜火神,向篝火烧香,并扔进一块肉和洒下一杯酒,当客人来拜年时,也要先拜火,然后往火里扔一块肉和一杯酒(多由客人自带)。
-
鄂伦春族篝火节
“篝火节”是鄂伦春族唯一的传统节日。经鄂伦春自治旗人大常委会批准,每年公历6月18日为鄂伦春民族篝火节。鄂伦春人对火神的崇拜历史悠久。他们认为火有驱邪祛污的作用,器皿衣物置于火上烘,被认为是变得洁净了。腊月二十三也有送火神上天的习俗。春节的早晨要向火神供祭,祭时向篝火磕头祈福。每逢春节客人来拜年时,须先向火神敬拜。 鄂伦春人对火有着一系列严格的禁忌:不许随意向火堆泼水、扔脏物、吐痰,或用刀、棍等尖锐的东西向火中乱捅,以免触怒和伤害火神。他们在点燃篝火时,树枝和木棒一定要铺排平整,严禁乱放,使用烧材时注意不使用可能爆出火星的木柴,以免爆伤火神的眼睛。每当人们搬迁时,不许以水灭火,火种要由一地带到另外一地。 鄂伦春的先人们和火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终年在深山老林中游猎,在同大自然的抗争中,因为有了火,才得以生存,一代代繁衍生息。因此对火有着特殊的感情,对篝火无比亲近。
-
鄂伦春族抹黑日
正月十六这天,鄂伦春人用锅底灰抹在脸上,据说可以驱妖避邪、保平安。这天,不论男女老少,两手抹上锅底灰,走家串户相互抹脸。抹脸时子女不能给父亲抹,大伯子与弟媳之间不能相互涂抹之外,其他人之间可以随便,但在给长辈抹脸之前先要叩头。这种习惯至今仍保留,但以演变成了纯粹的娱乐游戏。
- 鄂伦春自治旗鄂伦春族人口发展促进条例
-
鄂伦春族黄色狗皮贴饰吉祥纹袍
地区:内蒙古自治区 年代:20世纪初期 质地:孢皮 尺寸:袍长168厘米、袖长116厘米、摆宽83厘米 女袍,婚服,流行于呼伦贝尔盟。用狗筋搓成细线缝制而成。襟边缝饰皮条结成的盘扣。为便于骑马两侧开衩,开衩处绣如意纹。皮子的黄色不是本色,而是烧朽木烟熏成的。
-
鄂伦春族口弦
气鸣乐器,又名“口琴” ,在我国各少数民族地区广泛流行。口弦的品种较多,有竹制和金属制的口弦,有单片弦和多片弦 。北方少数民族的金属口弦,在《清史稿》中记载 :“以帖为之,一柄两股,中设簧,末出股外.横衔于口,鼓簧转舌, 嘘吸以成音” 鄂伦春族口弦,鄂伦春下称:“朋奴化”
-
刘晓春
刘晓春(1964~),1964年12月出生于黑龙江省黑河市新生鄂伦春民族乡。鄂伦春族第一位博士、知名学者。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经济研究室副研究员。刘晓春从1993年开始发表文章,先后在《光明日报》《民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发表学术论文及各类文章9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5部,参与撰写著作7部。
-
韩有峰
韩有峰(1944~),鄂伦春族,中共党员,1944年11月30日出生于黑龙江省嘉荫县。省民族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兼任中国民族理论学会理事,黑龙江省民族研究学会副理事长,黑龙江省鄂伦春族研究会会长,黑龙江大学满族语言文化研究中心特聘教授,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专家组成员。著名专家、学者。出版了多部著作且在多个学术期刊上发表相关文章。
-
葛畏列
葛畏列(1941~2008年),是鄂伦春族优秀儿女。原总参军体大队射击队优秀教练,我军射击运动开拓者。
-
何青花
何青花(1936~2010年),鄂伦春族,1936年2月出生于大兴安岭一个猎民家庭。中共党员,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作家,民俗文化研究者。何青花对自己的民族充满了真挚的爱。面对远离的森林和以往的山林文化的流逝,她百感交集。她要尽自己的所知,使鄂伦春族人宝贵的精神财富得以流传,尽自己的能力记录下来她所经历的一切。
-
郭其柱
郭其柱(1932——1980年),1932年出生,是鄂伦春族民间文学家,语言翻译工作者,诗人。郭其柱虽然文化不高,但他多才多艺,才华横溢。口述翻译的民歌《欢喜》《勇敢的鄂伦春》于1959年首次刊登在《黑龙江民歌选》上。
-
额尔登挂
额尔登挂(1931~),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扎兰屯市,鄂伦春族民间歌手,民间故事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鄂伦春族“赞达仁”传承人;2006年争创中国魅力城市“最佳风采奖”获得者。她演唱的民歌独具特色,富有浓郁的山野风格。她的演唱技艺娴熟,民族语言使用熟练、规范,得心应手,是公认的鄂伦春族“赞达仁”最具代表性的传承人之一。
-
孟提木杰
孟提木杰(孟廷杰)(1905——1993年),黑龙江省呼玛县白银纳人,鄂伦春族民间故事家、民间歌手。1956年,孟提木杰热心接待了“东北鄂伦春调查组”采风人员,向《鄂伦春族小唱》的词作者王肯先生讲述了许多民间故事、传说、笑话、谚语等。尤其讲述了1928年发生在呼玛河流域的鄂伦春族青年男女反抗包办婚姻,集体上山逃婚的悲壮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