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 阿昌族
- 白族
- 保安族
- 布朗族
- 布依族
- 藏族
- 朝鲜族
- 达斡尔族
- 傣族
- 德昂族
- 东乡族
- 侗族
- 独龙族
- 俄罗斯族
- 鄂伦春族
- 鄂温克族
- 高山族
- 仡佬族
- 哈尼族
- 哈萨克族
- 汉族
- 赫哲族
- 回族
- 基诺族
- 京族
- 景颇族
- 柯尔克孜族
- 拉祜族
- 黎族
- 傈僳族
- 珞巴族
- 满族
- 毛南族
- 门巴族
- 蒙古族
- 苗族
- 仫佬族
- 纳西族
- 怒族
- 普米族
- 羌族
- 撒拉族
- 畲族
- 水族
- 塔吉克族
- 塔塔尔族
- 土家族
- 土族
- 佤族
- 维吾尔族
- 乌兹别克族
- 锡伯族
- 瑶族
- 彝族
- 裕固族
- 壮族
-
仡佬族牛王节
“牛王节”又称之为“敬牛王菩萨”或“祭牛王”。每到这一天,当地仡佬族人民便要杀鸡备酒,点香燃烛烧纸线,在牛厩门前敬牛王菩萨,祈愿它保佑耕牛身躯健壮,无病无灾。 牛王节是仡佬族民间特有的节日,在农历十月初一。每到这一天,当地的仡佬族杀鸡、备酒、敬奉牛王菩萨,祈愿牛王保佑耕牛体魄健壮,凡养牛户届时都要让耕牛休息,用最好的饲料喂牛,还要用上等糯米打两个粑粑分别挂在牛的两只角上,把牛牵到水边,让牛“照镜子”,使它兴高采烈,然后取下粑粑喂牛。 据仡佬族才人说,这一天是为牛做寿,酬谢耕牛对仡佬人民所作的贡献。养牛人的家,到了这一天都要停止使役,让牛在家休息,并把牛厩收拾得干干净净,垫上厚厚的软草,用最好的牧草和饲料喂牛。同时,还要用上等糯米打两个糍粑,分别挂在牛的两只角上,再把牛牵到水边,让它从水中照见自己的影子。然后取下糍粑,给牛吃掉,说这是替牛祝寿。有的地方,还要放一串鞭炮,给牛披红挂彩,表示祝贺。没有养牛的人家,也要备办酒、肉、香、烛、纸线,到自家的田或土边祭祀牛王菩萨,祈求它保佑自己早日买上耕牛,或租借别人的耕牛使用时顺顺当当,乖乖地听他使唤,耕起地来又快又好。
-
仡佬族吃新节
尝新节,俗称“吃新节”,是湘、黔、桂等省区仡佬族和苗族、布依族、白族、壮族、侗族的传统节日。时间是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每年夏历六七月间新谷登场时择日举行。节前,主妇们到田间摘新谷,舂出喷香的白米。节日早晨,各家主妇蒸好新米饭,煮好鲜鱼,即邀年老客人,带着儿童来到田间,祭祀祖先,然后全家聚餐,以此预祝五谷丰登。 尝新节要放土炮、鞭炮进行扫寨、演傩戏、唱山歌、耍武术,寨老则用筛盛鸡、肉、酒,将栓有红辣椒和青蒜的竹杆插在田间地头,以示送祖毕。节间,仡佬人还要举行放生活动,主要是野生动物及鱼类。今日安顺西秀湾子寨、平坝大狗场等仡佬村寨吃新节最为隆重。 [1] 2020年11月21日,在贵州省丹寨县扬武镇乌湾村,少数民族群众在芦笙场上整理盛装。当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扬武镇乌湾村举行传统“吃新节”。
-
仡佬族捉虫节
每年农历六月二日就是仡佬族一年一度的吃虫节,过吃虫节时,家家都要买肉置酒,村寨里的男女老少,都要到田里捉虫,捉完虫之后带回家里做成各种应时小吃,与酒肉一起同食。传说仡佬族过吃虫节最先始于一位名甲娘的妇女。相传在很古的时候,仡佬族地区连年遭受虫灾,庄稼所收无几。甲娘望着遭虫害的庄稼心如火焚。于是她毅然地带领几个孩子到田里捉虫,然后将捕获的昆虫加种佐料,做成好吃的食品,请所有的人吃。凡是吃过她加工的昆虫按照甲娘的加工方法,做成可口的食品,任人品尝。从此害虫减少了,庄稼获得了丰收。为此,甲娘受到寨老们的奖赏。甲娘把寨老们奖给她的肥猪杀了之后,宴请了全寨的父老,并订于每年农历二日为吃虫节。至今仡佬族民间每年在吃虫节时要制作油炸蚂炸、胆腌酸蚂炸和甜炒蝶蛹等应时小吃。
-
仡佬族祭山节
仡佬族祭山节是贵州水城等地仡佬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仡佬族祭山节是贵州水城等地仡佬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择定吉日以村寨为单位举行。祭山一般在农历三月初三,也有的在三月首寅或首巳日。
-
仡佬族敬雀节
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一是仡佬族传统的“敬雀节”节日,这一节日流传300多年的历史,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当地的仡佬族人过着非常平定、自在的生活,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扰乱了整个村寨的平静,仡佬先民部落内部发生了一次严重的瘟疫,四处寻医问药无果,先民纷纷染病身亡。,在整个村寨即将面临灭顶之灾的时候,在二月初一这一天,一只神鹰叼来一棵仙草,放在一仡家的堂屋的桌子上,这家病得轻的人觉得奇怪,就试着吃了一点,立觉病体轻松,就将这棵仙草分给寨内病人吃,结果病的人都好了,因为神鹰为他们送来了灵丹妙药,在危难之际挽救了整个村的村民,从此为了纪念挽救他们于危难之中的神鹰,将它作为图腾,并世代传承下来。从此,仡佬族人把每年的二月初一定为“敬雀节”。现已被列为贵州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
仡佬族桐箫
气鸣乐器,仡佬族称“玛呜哇”,流行于贵州镇宁、贞丰等地区。泡桐木质,管身开两孔,宽口插入细竹管,竖吹,多用于社交和自娱。
-
道真县宣传片
道真—因西南名儒尹珍(字道真)而得名,素有“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美称。视频主要介绍了道真的自然风光以及仡佬族的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傩戏、三幺台,仡佬族传统哭嫁婚俗,仡佬族传统体育项目打篾鸡蛋和高台舞狮等。
-
邹习祥
邹习祥,(1922年--1993年)男,仡佬族,贵州省遵义市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人,中共党员,1952年4月至7月,在五圣山防御期间的冷枪冷炮运动中,他曾用78发子弹毙伤39名美国士兵。他所在的537.7高地北山被“联合国军”称为“狙击兵岭”,被韩军称为“狙击棱线”。
-
申佑
申佑(1425-1449年),字天锡,明仁宗洪熙元年出生于贵州务川县火炭垭,即今务川自治县大坪镇龙潭村,正统十年(1445)乙丑科进士,三甲四十七名,后官至四川道御史。
-
聂树楷
聂树楷(1864—1942),男,贵州务川县人。光绪甲午科(1894年)中举。第二年入京会试,参加“公车上书”签名。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回到贵州,在贵阳与他人倡导组织“贵州不缠足会”,从事早期妇女解放运动
-
仡佬族语言
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仡佬语属汉藏语系。在语音系统上接近苗语,在语音、语法上有个别现象又近壮、侗语。它与苗瑶语族语言和壮侗语族语言都有少量的同源词。角扎于腰间。
-
仡佬族饮食
在饮食上,主食以玉米(山区)、稻米(平坝地区)为主,其次是各种豆类、麦子、荞子及薯类,喜吃酸辣食物和糯米粑粑等。仡佬族副食中,以糯米糍粑为珍贵食品,年节打粑“祭祖”,喜庆待客,端阳送亲家,重阳献新送亲友,这一习俗一直保存至今。
-
仡佬族音乐
仡佬族人在生产劳动中,男女青年社交场合里,节日喜庆亲朋宴请时,常以歌声抒发情怀,有“打闹歌”、“号子”、“山歌”、“盘歌”、“古歌”、“情歌”、“牧歌”、“闺怨歌”、“长工歌”、“哭嫁歌”、“戒烟(鸦片)歌”、“戒赌歌”等。诗歌体裁三言、五言、七言不拘,但多为七言,兼具赋比兴、押韵,类似七言绝句诗体,也有用仡佬语歌唱的长短句形式。
-
仡佬族信仰
仡佬族崇拜祖先, 奉祀竹王、蛮王老祖、山神。有本民族专司祭祀、祈福求寿、退鬼、超度亡灵的巫师。仡佬族人创业、生活在崇山峻岭之中, 衣食住行与山林息息相关, 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有些人家对古树巨石顶礼膜拜, 正月十四和三月初三皆献酒、肉、糍粑祭奠, 祈保子孙安康。每逢旱、涝、病、虫灾, 便挂善募捐, 请道士设坛打醮作法事, 祈祷诸神禳灾保平安。
-
仡佬族戏剧
仡佬族的戏剧有傩戏和地戏两种。傩戏是一种驱鬼的仪式,从中原传入,因其具有一定的戏剧情节而被称为“傩戏”。当傩戏于中原消失之后,傩的活动却尚保存于贵州民间。仡佬族的傩戏主要流行于黔北、黔东北。伴奏乐器有锣、鼓、牛角等,表演者须戴面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