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 阿昌族
- 白族
- 保安族
- 布朗族
- 布依族
- 藏族
- 朝鲜族
- 达斡尔族
- 傣族
- 德昂族
- 东乡族
- 侗族
- 独龙族
- 俄罗斯族
- 鄂伦春族
- 鄂温克族
- 高山族
- 仡佬族
- 哈尼族
- 哈萨克族
- 汉族
- 赫哲族
- 回族
- 基诺族
- 京族
- 景颇族
- 柯尔克孜族
- 拉祜族
- 黎族
- 傈僳族
- 珞巴族
- 满族
- 毛南族
- 门巴族
- 蒙古族
- 苗族
- 仫佬族
- 纳西族
- 怒族
- 普米族
- 羌族
- 撒拉族
- 畲族
- 水族
- 塔吉克族
- 塔塔尔族
- 土家族
- 土族
- 佤族
- 维吾尔族
- 乌兹别克族
- 锡伯族
- 瑶族
- 彝族
- 裕固族
- 壮族
-
保安族简史
明朝统治者为了“守边防番”,在今青海同仁地区设置保安站、保安堡;万历年间,在同仁隆务地区设置“保安营”,并扩建为保安城,这时在包括同仁在内的河州一带落户的蒙古人、色目人仍然居多,“保安营”得到发展和扩大,保安地方的民族成分也发生了变化,以色目人后裔为基础,回族、蒙古族、藏族、汉族、土族等民族相邻共处,联姻结亲,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形成了共同语言,大致在明朝中叶,自然融合成为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保安族。居住在保安城、下庄、尕撒尔一带的居民,自称“保安人”,周围的土族、藏族称其为“保安回”、“回回”。清同治元年迁徙到甘肃省积石山地区。1952年3月25日正式批准“保安族”为单一民族。
-
保安族概况
保安族是中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散居在临夏回族自治州其它各县和兰州市以及青海、新疆等地。民族语言为保安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由于和周围汉族、回族长时期的交往,保安语中汉语借词较多,通用汉文,以汉文作为社会交往的工具。 “保安”系本族自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