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 阿昌族
- 白族
- 保安族
- 布朗族
- 布依族
- 藏族
- 朝鲜族
- 达斡尔族
- 傣族
- 德昂族
- 东乡族
- 侗族
- 独龙族
- 俄罗斯族
- 鄂伦春族
- 鄂温克族
- 高山族
- 仡佬族
- 哈尼族
- 哈萨克族
- 汉族
- 赫哲族
- 回族
- 基诺族
- 京族
- 景颇族
- 柯尔克孜族
- 拉祜族
- 黎族
- 傈僳族
- 珞巴族
- 满族
- 毛南族
- 门巴族
- 蒙古族
- 苗族
- 仫佬族
- 纳西族
- 怒族
- 普米族
- 羌族
- 撒拉族
- 畲族
- 水族
- 塔吉克族
- 塔塔尔族
- 土家族
- 土族
- 佤族
- 维吾尔族
- 乌兹别克族
- 锡伯族
- 瑶族
- 彝族
- 裕固族
- 壮族
- 傣族腰箩
- 傣族挑箩
- 傣族背箩
- 傣族米线筒
- 傣族十二月令
-
傣族稻作文化
德宏傣族种植水稻历史悠久,形成了独特的稻作文化。稻作生产的时间跨度为一整年,稻作生产中一般由女子负责插秧拔秧,男子负责挑秧犁田。耕作方式以引水灌溉为主,不施肥、浅耕,实行粗放的田间管理。
-
傣族寨 心
每个村寨第一个创 寨人去世后,村民用他宅旁的石头,刻上他的名字,立在寨子中央,四周用木柱护立,成为 寨心。寨心起着保佑全 寨人平安、寨子繁荣昌 盛的作用。献祭寨心是每年一度的重要活动。
-
傣族八角亭
八角亭,是我院按1:1比例复原云南景真八角亭建造,2011年10月落成。景真八角亭位于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景真寨,始 建于公元1701年,是典型的西双版纳佛教建筑,它吸收了东南亚建筑风格,又具有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相传,这座八角亭是佛教徒们为纪念佛祖释迦牟尼,而仿照他戴的金丝台帽“卡钟罕”建造的,历史上曾是景真土司召集各地头人议事和僧侣决定重大事宜开会的场所。 八角亭砖木结构,由亭座、亭身、亭顶、刹杆等部分组成,通高15.42 米,宽8.6米。亭座为亚字形砖砌须弥座;亭身分8个大面,31个 小面,32个棱角,四方开门,墙面涂抹红色泥皮,外印花草、动物等各种图案。亭顶为木结构攒尖顶,上铺红色平瓦呈鱼鳞状;屋檐圆形,其上分八个方向,建成八组十层人字形小屋面群,向上层层覆盖,渐次收小;屋脊上装饰有小金塔、禽兽、火焰状脊饰,檐上挂有铜铃。亭顶上竖金属刹杆,其相轮上装有花卉图案银片,可随风发出清脆声响。整座建筑玲珑秀丽,是傣族佛教建筑艺术中的精品。
-
傣族大象水井
水神遮风避雨的神殿,由大象和佛教组成的建筑主体
-
傣族开门节
开门节,亦称“出洼”,傣语为“豪瓦萨”,我国信奉上部座佛教的傣族、布朗族、德昂族和部分佤族的传统节日。流行于云南地区,源于古代佛教雨季安居的习惯。时间在傣历十二月十五日(约在农历九月中)。开门节,象征着三个月以来的雨季已经结束,表示解除“关门节”以来男女间的婚忌,即日起,男女青年可以开始自由恋爱或举行婚礼。节日这天,男女青年身着盛装去佛寺拜佛,以食物、鲜花、腊条、钱币敬 献。祭把完毕,举行盛大的文娱集会,庆祝从关门节以来的安居斋戒结束。主要内容有燃放火花和高升、点孔明 灯、唱歌跳舞。青年们还将舞着各种 鸟、兽、鱼、虫等形状的灯笼环游村寨。这时,正逢稻谷收割完毕,故也是庆祝丰收的节日。 时间
-
傣族关门节
节日来源子古印度佛教雨季安居的习惯,类似中原佛教的“结夏”。 从关门节这天开始至“开门节”结束的3个月时间,为小乘佛教的安居斋戒期。这段时间,僧侣去佛寺净居修学,接收供养,禁止外出巡游;傣族多信佛教,民间信徒也常去佛寺静坐参佛,听佛爷讲经传法,每隔一周用食物、鲜花、腊条、银市或纸币敬佛一次。从关门节开始,傣家人关上爱情和婚姻之门,全力投人生产劳动,准备用辛勤的汗水去争取全年主要农作物的丰收。 傣语叫“进洼”,意为佛祖入寺。云南傣族传统宗教节日,每年傣历9月15日(农历6月中旬)开始举行,历时3个月。 相传,每年傣历9月,佛到西天去与其母讲经,3个月才能重返人间。有一次,正当佛到西天讲经期内,佛徒数千人到乡下去传教,踏坏了百姓的庄稼,耽误他们的生产,百姓怨声载道,对佛徒十分不满。佛得知此事后,内心感到不安。从此以后,每遇佛到西天讲经时,便把佛徒都集中起来,规定在这3个月内不许到任何地方去,只能忏悔,以赎前罪。故人们称之为“关门节”。 关门节开始后,也就进入农事繁忙季节,为了集中精力从事生产劳动,人们定下许多戒规:禁止青年男女谈情说爱和嫁娶活动;和尚不得随便外出;进奘拜佛的人不能远离家庭或到别家去过夜;任何人不得进佛屋,上佛台,拿佛的东西等。直到3个月后,即开门节时,人们才又恢复关门节前的一切正常活动。
-
傣族泼水节
傣族泼水节,流行于云南省傣族人民聚居地的传统节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泼水节又名“浴佛节”,傣语称为“桑堪比迈”(意为新年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区的傣族又称此节日为“尚罕”和“尚键”,两名称均源于梵语,意为周转、变更和转移,指太阳已经在黄道十二宫运转一周开始向新的一年过渡。阿昌、德昂、布朗、佤等族过这一节日。柬埔寨、泰国、缅甸、老挝等国也过泼水节。泼水节一般在傣历六月中旬(即农历清明前后十天左右)举行,是西双版纳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其内容包括民俗活动、艺术表演、经贸交流等类别,具体节日活动有泼水、赶摆、赛龙舟、浴佛、诵经、章哈演唱和孔雀舞、白象舞表演等。 2006年5月20日,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申报的傣族泼水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Ⅸ—8。 [2] 2008年,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申报的傣族泼水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Ⅸ—8。(注:佤族;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也过泼水节)
-
傣族巡田坝节
每年农历正月十三日这天清晨,能歌善舞的傣族男女,穿着节日的盛装,汇集在村寨中的大青树下,敲锣打鼓,喜气洋洋。歌手们端着香喷喷的米酒,唱起欢乐的迎春歌、四季歌。人们随着鼓点,跳起对扭舞。当金色的太阳冉冉升起,一位长者高声宣布“巡田坝”开始时,陶醉在歌舞之中的人们自动组成一支队伍,由扛着彩旗的八个青年领先,大家一路吹喇叭、敲锣鼓、鸣鞭炮、放火枪,浩浩荡荡向田坝挺进。“巡田坝”可谓是傣家人对农业春耕生产的“巡视”,通过这个活动,结合生产实际,村村寨寨还制定一些乡规民约。如全坝子的早稻必须在正月十三日以前栽完;放水灌溉,不得偷水、抢水;任何人不得在禁区内砍一棵树,违者,一般群众罚三十碗酒,三十斤鲜肉;村干部则加倍罚。
-
傣族花街节
花街节,一种是群众游园式的交流盛会,这主要分布在云南的花腰傣和文山壮族群众中;一种是云南宜良的花市,时间和形式各有不同,但都有着其独特的魅力。花街节是花腰傣的特殊节日,因为花街节是青年男女交流择偶的重要形式,当地称为“赶花街”,被称为“东方的情人节”。
-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城镇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