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 阿昌族
- 白族
- 保安族
- 布朗族
- 布依族
- 藏族
- 朝鲜族
- 达斡尔族
- 傣族
- 德昂族
- 东乡族
- 侗族
- 独龙族
- 俄罗斯族
- 鄂伦春族
- 鄂温克族
- 高山族
- 仡佬族
- 哈尼族
- 哈萨克族
- 汉族
- 赫哲族
- 回族
- 基诺族
- 京族
- 景颇族
- 柯尔克孜族
- 拉祜族
- 黎族
- 傈僳族
- 珞巴族
- 满族
- 毛南族
- 门巴族
- 蒙古族
- 苗族
- 仫佬族
- 纳西族
- 怒族
- 普米族
- 羌族
- 撒拉族
- 畲族
- 水族
- 塔吉克族
- 塔塔尔族
- 土家族
- 土族
- 佤族
- 维吾尔族
- 乌兹别克族
- 锡伯族
- 瑶族
- 彝族
- 裕固族
- 壮族
-
王越丰
王越丰(1930—1999.7)男,黎族,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人。中共海南省委常委、海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海南省政协副主席。民国37年(1948年)4月参加革命工作。195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先后在琼崖公学、琼崖黎族苗族自治区干部学校、武汉中南民族学院、广东工交干部学校、广东省委党校学习。
-
龙敏
龙敏 (1951~)男,黎族。海南乐东人。中共党员。1966年毕业于本县中学。1978年参加工作。历任镇文化站干事,县文化馆副馆长,县文化局副局长,县文联副主席,县文体局主任科员,文化馆员。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广东省政协委员,第一、二届海南省政协委员、常委,海南省作协理事。
-
李荣国
李荣国 (1964~),男,黎族,笔名亚根。海南三亚人。民盟成员。1988年毕业于广东民族学院中文系。1988—1991年在三亚市监察局工作,1991年至今在三亚市检察机关工作。1986年开始业余文学创作和发表作品。200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散文集《都市乡村人》,长篇小说《婀娜多姿》、《老铳·狗·女人》、《青春狂舞曲》,文艺理论专著《黎族舞蹈概论》。散文《七仙岭泉韵》2002年获全国报纸副刊年赛二等奖,论文《黎族与道家乐舞的和谐际遇》获海南省文艺评论奖二等奖,报告文学《黎苗家的聚光灯》获共青团中央和全国青联民族团结进步杯三等奖。
-
蓝亚平
蓝亚平(1916—1960年),女,黎族,昌江县十月田镇干村人。1942年秋,琼崖纵队二支队常在十月田干村一带进行革命活动。在革命同志的教育和帮助下,她认识到了共产党是少数民族的救星,只有共产党才能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黎族同胞,跟着共产党才能得到翻身解放。
-
黄振士
黄振士(公元1895年-1931年)男,黎族原名黄福生,1895年农历十月初五出生于海南陵水县(今陵水黎族自治县)黎亭峒坡村,父亲黄宗贵是黎族峒长。黄振士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八岁时被送到陵水县同仁学堂读书;小学毕业后,到当时海南的最高学府琼崖中学(今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读书。
-
符镇南
符镇南(1934—1995),男,黎族,语言学家。东方县江边乡报英村(今移村到大田乡)人。1948年参加工作。在战争年代,作为琼纵总部警卫连的一名战士,曾随部队参加了新宁坡、广坝、抱板、北黎、石碌等地战斗,亲身经历了枪林弹雨的考验和血与火的战斗洗礼。海南解放后,1951年被保送到南方大学海南分校读书。
-
陈文理
陈文理(1928~1986),男,黎族。保亭县什小村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其二叔、三叔都是共产党员,地下工作人员。陈理文从小受到他们革命思想的熏陶。1941年,12岁的陈理文被迫顶替父亲到三亚大茅磷矿做工。因不堪忍受日军,在一个漆黑的夜晚,他用石头砸昏看门日军士兵,与堂兄一道投奔共产党领导的琼崖抗日独立总队。在抗日战争中,陈理文先后参加了攻打澄迈县好保、儋县南辰、乐东县东号、文昌县重兴、定安县南凯、新民县(现屯昌县)屯昌和枫木等日军据点的战斗。
-
黎族语言文字
黎语与古越语在语法结构上有许多共同的特点,黎语明显地保留了古越语在语法方面多用倒装的痕迹,即修饰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的结构方式。东汉袁康《越绝书》载:“朱余者,越盐官也,越人谓盐曰余。”“朱余”由两个名词结合,后者修饰前者,这正是黎语语法的主要特点。清道光《琼州府志》卷3《舆地志》亦载:黎语“虚上而实下,如‘鸡肉’曰‘肉鸡’, ‘县前’曰‘前县”’。黎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中的黎语支,与同一语族的壮语、布依语、傣语、侗语、水语等有较为密切的亲属关系,在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都有共同特征。
-
黎族饮食
黎族的主要粮食是大米,以水稻为主,其次是玉米,番薯和木薯,粟类等杂粮,"山栏"香米是黎族地区的特产,历史上早已闻名,煮成的饭味香可口。黎族人煮饭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用陶锅,现多改用铁锅或铝锅;另一种是用竹筒烤成干饭,黎族人出远门或上山种山栏,打猎时,常用此法煮饭。
-
黎族信仰
中国黎族固有的宗教。该族约81.7万人(1982),大多聚居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20世纪30年代前后,大部地区已进入封建社会,宗教信仰虽受汉族的影响,但本民族固有的宗教,仍居主要地位。
-
黎族习俗
黎族是一个非常讲究礼仪的民族,黎族人们把礼仪看的非常的重要。黎族是一个尚礼的民族,礼仪在黎族社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黎族礼仪有着丰富的内容,涉及了生产、生活的多个方面。
-
黎族文学
黎族文学富有民族特色,丰富多彩,既有民间文学,亦有作家文学,是祖国文学宝库里的一朵奇葩。它基本上是口头文学,有神话、叙事诗、传说、故事、寓言、童话、歌谣等。其中神话、歌谣尤为出色。民间文学,质朴、野性而神秘,充满神奇的原始魅力,是本民族文学历史长河的源头。其种类齐全,体裁多样,内容丰富,神话、传说、故事、歌谣、史诗、谜语、谚语,凡人类早期口头创造的文学品种,在黎族民间文学里比比皆是,尤其突出的是神话故事和歌谣,在黎族文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放射出绚丽夺目的艺术光辉。
-
黎族丧葬
黎族丧葬习俗方面,各地区葬仪和葬式有异,特殊的葬制有以下几种: “灵魂棺” 三亚市高峰地区哈方言,在办理丧事时,对没有举行“做佛”仪式(即没有举行葬仪)的前一个死者,后面的死者葬仪给予补“灵魂棺”。即在灵位放置两副棺材,左边棺材放置死者的尸体,右边棺材是前死者的灵魂棺。出殡的时候,按葬式办理。保亭县大本地区杞方言孩子多病痛,视为“凶魂”缠身,其父母亲在孩子生日那天,杀鸡请“道公”给孩子制作“灵魂棺”。即取山上的“莉嫩”草,制作小棺材,捉一只蟑螂放进棺内,全家号哭把“灵魂棺”埋葬。这种送生的葬仪,认为把凶魂埋葬,活人平安。
-
黎族历法
黎族的历法与农事关系比较密切,和汉族的农历相似。一年共有360天,也分大小月。年份和日期都按“十二地支”来计算,用十二生肖来称呼年份和日子,以十二日为一个周期日,以十二年为一个周期年,周而复始。二个半周期日为一个月,一年共30个周期日;一个人长到有一个周期年,预示此人即将长大成人。
-
黎族节日
节是黎族比较隆重的节日。黎族民间过春节称为过旧年,从除夕至初四止。黎历把元月称为年月,是过年的休闲月,是一年的开始。春节节日的本意,在于除旧布新,送往迎来。黎族各家老少都会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欢天喜地迎接新一年的到来。